世界上还有这样的作家,他的作品好像不是写出来的,而是“磨”出来的。
对!磨,把一块石头打磨成一件精美的玉器。这个作家就是哈金,现任教于美国波士顿大学。
美国国家图书奖是美国文学界最重要的奖项,1999年,哈金凭借长篇小说《等待》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成为第一个获得这一奖项的华人作家。
《等待》真的那么棒吗?你想想在美国比较吃香的华裔“美女”就知道了,他们觉得好的,我们未必喜欢。平心而论,哈金的《等待》跟国内许多优秀的小说相比,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方,大概美国人就喜欢《等待》里面浓浓的中国味吧。
当然,我也不是说《等待》不好看,只是没有那么精彩罢了。对我来说,看《等待》的愉悦度,比不上《平凡的世界》,也比不上《第二次握手》。
我要说的是,哈金有一点是许多优秀的小说家比不上的,那就是他“磨”文字的耐性!
读《等待》,一开始我简直看不下去,读到一半不禁随着作者的笔触往内心深处挖掘,默默地思考,越往后越觉得他的文字棒极了!直到最后,读了金亮的译后记,我才彻底明白这本小说的精妙之处,连美国的高级专业人士都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说,《等待》是一本完美无缺的小说。
金亮说,哈金的英语朴实得不能再朴实,自己的译文在选择词句方面已经淡得像白开水,但哈金看了译稿还是指出一些他认为文学味太浓的语言,要求“此处还应该再朴实一些”。
用比白开水还淡的文字,如何能讲述一个“具有切肤之痛的中国故事”,于不动声色中传递悲天悯人的情怀,吸引读者情不自禁地跟着思索人生况味?这个难度,实在难以想象!
为了寻找一个准确的动词,哈金能琢磨好几天。这让我想到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他比贾岛更用心,每页稿纸竟能修改上百遍!金亮说,哈金这样的作家是稀有物种,我深以为然!
作为一个写作者,除了学习哈金对文字表达的高境界的追求,也应该跟他学习,多读书。在金亮的印象中,好像没有哈金没看过的书。这个评价,也真是够赞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