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包公人品好,千古留美名
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一个人红不红,不能只看大众当面怎么赞美他,还得看大众背后怎么议论他。
北宋的包公真是红!他都去世900多年了,开封人还把他当偶像,深深地怀念着:开封城内最大的湖泊,被命名为包公湖;包公湖畔的开封府和包公祠,也是当地人为纪念包公而重建的。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名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简直像是为包公“量身定制”的。
词可以配曲唱。古往今来,有关包公的戏文数不胜数。流传最广的当数豫剧《秦香莲》、京剧《铡美案》。
“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欺君王,藐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逼死韩琦(一说韩琪)在庙堂……”(《铡美案》唱段,有删节)
“驸马爷”就是陈世美,作为负心汉的代言人,他的名字已经臭大街了。
开封府的讲解员却替陈世美叫屈:陈世美和包公压根儿不是一个朝代的,是被冤枉的!到底冤不冤,且容小记慢慢道来。
2 想到“包黑子”,不敢犯王法
包公,名包拯,北宋名臣。因其脸黑,人送绰号“包黑子”;因其清正,人赠美名“包青天”;又因其曾任龙图阁直学士,得名“包龙图”。
史载,包公是公元1056年“权知”开封府的。“权知”意为暂时替代,也就是说,包公是代理京官,在开封府的任期不长。
北宋以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开封府是东京的行政、司法机构,开封府尹乃头号京官,京城的事儿都归他管。
宋太宗、宋真宗、宋钦宗曾在开封府“实习”过,寇准、欧阳修、范仲淹、苏轼、司马光等大腕儿也都在开封府工作过。如今,包公像被安放在府中最显眼的地方,比皇帝和其他同僚都气派。
府衙大堂摆着三口铡刀:龙头铡,斩皇亲国戚;虎头铡,斩贪官污吏;狗头铡,斩犯案小民。
京城多权贵,京官不好当。包拯铁面无私,严格执法,谁的面子也不给。他不加“朋友圈”,不发“私信”,连朋友、亲戚都很少来往,怕被人利用。
权贵们一边骂“包黑子”不近人情,一边躬身自省,想干坏事前想起包公的黑脸就胆战心惊,“为之敛手”。
3 京官“开后门”,苦了陈世美
包公的蜡像“倒坐南衙”,面向开封府的后门。讲解员说,这“后门”是专为上诉无门的大宋平民开的。
在包公到开封府上任之前,告状者须先将状子交给府吏,由其转呈。黑心府吏借此敲诈勒索,搞得许多诉讼者因为送不起钱而告不起状。
包拯为诉讼者大开方便之门,让他们直入公堂,自陈冤屈。
戏曲中的秦香莲,就是“走后门”见到包公的。
她老公陈世美贪图富贵,忘恩负义,抛妻弃子当驸马爷,还买凶杀妻(未遂)。因其老丈人是皇帝,其他官员不敢接此案。包公为弱女子伸张正义,斩了负心汉,大快人心。
戏中的陈世美自称是湖北均州人氏,这让湖北人难以接受!
有人搬出《湖北历史人物辞典》,意图洗白陈世美:陈世美的原型应是清代官员陈年谷(又名陈熟美),此人乃顺治年间进士,为官清廉,只因得罪小人,被泼了一身污水。仇家买通戏班,胡编乱造坏其名声。
清代的陈世美怎会被宋代的包公斩了头?这不合理!
只是,这考证难以服人。明代小说《包公案》中就有陈世美抛妻的故事,只是小说中的陈世美没当驸马,其妻秦氏最终被杀。
包公故事源于宋代,兴于元曲、元杂剧,明代人写了小说,清代人编了包公戏。
文学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也许陈世美并无原型,纯属杜撰,但包公不畏强权、秉公执法的事情是真实的。
宋仁宗年间,某王爷的儿子仗势欺人,强抢民女,逼得民女撞墙自杀。包拯接到状子,怒发冲冠,设计把这混蛋诱进了开封府。上面来人施压,要求通融,包拯不为所动,宁可丢乌纱帽也要斩了坏人替天行道。
包公形象代表的不只是包公,还有人们对清正廉明、朗朗乾坤的渴望。“陈世美”跟包公搭戏,是剧情需要,也是感情需要,理解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