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 新华社北京11月12日电
“携程亲子园事件”(详见本报10日B03版)发生后,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人们在呼吁尽快填补机构监管漏洞之外,更多讨论聚焦于其折射出的我国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服务严重供给不足的现实。记者调查发现,一方面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带来托育需求持续增加,另一方面托育机构缺乏、标准制度缺失、监管部门混乱,托育市场“发育不良”现状凸显。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幼有所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幼有所育”谁来育、怎么育,已成为公众关注的问题。
1 我国婴幼儿入托率仅为4.1% “入托难”成家长心病
据权威部门统计,全国婴幼儿在各类托育机构的入托率仅为4.1%,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50%的比例。“入托无门”成为很多0岁到3岁幼儿家长的心病。
北京市民刘先生两年前就遭遇这样的困扰,由于他的孩子11月出生,当年不满足3周岁才能上幼儿园的条件。在找了几所公立幼儿园无望后,不得已刘先生把孩子放到了小区里的“家庭托儿所”,然而,上了不到3个月,该托儿所因为没有相关资质而停办。
“没办法,我们只好通过‘两边老人轮流值班、保姆随时更换、家里安装摄像头’等方式,熬到小孩3岁才送到幼儿园。”刘先生说。
入托难,已成为各地面临的共性问题。据上海市妇联2017年年初的调查显示,88%的上海户籍家庭需要托育服务,上海有超过10万名2岁儿童需要托育服务,而上海市集办系统与民办系统合计招收的幼儿仅有1.4万名。
“过去独生子女政策在一段时期里降低了托儿需求,使托儿所的消失暂时没有表现出太大影响,但如今随着二孩政策的实施和家庭结构的改变,我国的托育难题急剧显现出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菊华说。
2 半年跑了多个部门办不成一个托儿所 托育市场“发育不良”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我国托育市场整体面临机构数量不足、服务管理缺失、政策支持不够等问题。
公办缺位
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大量事业单位办的福利性托儿所被裁减。随着二孩出生带来的学前教育资源紧张,很多地方公立幼儿园也陆续取消原本针对两三岁幼儿的托班,公办托育服务进一步萎缩。
民办缺“路”
上海一位退休幼儿园园长陆女士此前被某民办托育机构找来办托班,但过程充满曲折。在向教育局申请行政许可未果后,她又陆续找了妇联、卫计委等部门,但均被告知不归其部门管,半年过去,至今没有办成。
标准缺失
由于缺乏准入、评定、考核等标准,市场上托育服务的质量参差不齐。记者调查发现,相当多托育机构设置在居民区内,有的有个三居室的单元房就能开班,师资力量有的靠无保育资质的家政保姆。而如果按照幼儿园建设标准,很难有企业点、社区点能够达标。携程方面就曾表示,幼儿园对班级规模、占地标准等有很高要求,在商务楼办公的企业几乎不可能做到。
3 统筹整合管理机制 多管齐下促进托育市场发展
专家建议,应明确托育的公共服务地位,统筹整合管理机制,完善相关政策支持,构建主体多元、性质多样、服务灵活的市场体系,更好实现“幼有所育”。
“近年来,我国托育服务供给长期处于‘部门缺位、市场失灵、社会失职、家负全责’的失衡状态,当务之急是将托育服务上升为国家行为。”杨菊华建议,应将托育服务纳入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具体负责职能部门,整合利用卫生计生、教育、民政、人社、税收、工商等部门资源,为发展提供良好环境。
贵州省幼儿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张剑辉建议,应通过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发展普惠性托育服务事业,在现有公办幼儿园增设托管班,明确将幼儿入园年龄向下延伸,同时出台与婴幼儿托育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标准规范,推动行业发展有章可循。
“应鼓励有资质的主体开办托儿所、托育中心,提供邻托服务等,对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自有场地内建托育设施要给予政策支持。”广州市政协委员简瑞燕建议,应降低准入门槛,公平对待并扶持民营托育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