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记者卫毅用十年时间,深度采访、剖析中国人对理想未来的不懈追求,完成了一部非虚构作品,这部新书就叫《寻找桃花源》。
这里有当下的故事,有十年前的故事,有几十年前的故事,还有一百年前的故事。故事里的人有的是乡村教育志愿者,比如卢安克、萧望野;有的是幸存者,比如汶川地震灾民;有的是农民工,比如北京奥运工地上的建设者;有的是艺术家,比如黄永玉、张充和;有的是学者,比如夏志清、王德威、孙康宜、张灏;有的是作家或编剧,比如萧红、许地山、刘震云、李樯;有的是导演,比如吴宇森、许鞍华;有的是商人,比如施永青。
【试读】山的那边
2008年春天,我身处广西东兰,天色已暗。我要去采访一位从北京来此地教书的老师,做完这次采访,我就要去北京了。
北京有时候像梦境。我仍能记起第一次到北京时的情景。火车在市郊的铁轨上疾驰时,我甚至怀疑北京在此前是否存在,是不是一座只在观念中存在的城市。小时候,我和巷子里的小朋友曾有约定,2000年,迎接21世纪的那一年,一起去北京玩。21世纪遥远得和科幻世界差不多。1992年,北京申办奥运会的时候,我在一张纸条上写下:我希望2000年到北京看奥运会。2000年,我应该上大学了。要看奥运会,最好考上北京的大学。
2000年到来的时候,北京没有举办奥运会,我也没有考上北京的大学,没有跟巷子里的小朋友一起去北京。
我住进了江边的一家旅馆,旅馆后边就是黑黝黝的山脊。躺在床上,看着那些山,我听到了水声。我想起了爷爷。东兰大概是爷爷工作过的离家乡最远的地方。他在这里的邮局工作过一段时间。爷爷曾考上大学,但作为家里的老大,他没去上学,留在了家乡——广西平乐。
酷暑时节,爷爷会在家门口倒上一大盆凉水,我看着那些水慢慢变成水蒸气,消失在阳光下。太阳远远地从金子岭落下去了,望着山,我会想,山那边会是什么地方呢?我会离开这里,到山的那边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