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在超市看到这样一件事儿:一个六七岁的小女孩,拿着一盒彩笔对身边妈妈说:“妈妈,我想买这个。”妈妈看着女孩手中的彩笔说:“上次买的彩笔还没用完呢,宝贝听话,咱不能浪费东西。”女孩默默地把彩笔放回原位……
在中国父母的教育语录里,“听话”是个常用词。
“宝宝真听话”是一种表扬,“你怎么这么不听话”是一种批评,“某某家的孩子真听话”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榜样。
对于父母来说,要求孩子“听话”,是想让孩子服从自己,可当子女要求父母听自己话时,父母往往不适应。其实,真正该“听话”的是父母,这种“听话”是倾听孩子的想法。
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往往从沟通不畅开始,而沟通不畅往往从父母不会倾听开始。在家庭教育中,很多家长用了80%的时间去说,20%的时间去沟通,结果事与愿违,当你苦口婆心、喋喋不休时,他往往一个字也没有听进去。
《倾听孩子》的作者帕蒂·惠芙乐认为,为了让孩子在童年和少年期人格和心理健康成长,父母要学会倾听孩子。
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备受观众好评,而让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个片段:邻居向马哈维亚告状,说他的女儿吉塔、巴比塔把俩儿子打得鼻青脸肿。看着怯生生的女儿,这位懂得倾听的父亲,并没有急着批评孩子,而是耐心地听完女儿为什么要打架的解释,甚至听了她们绘声绘色描述怎么打架,结果,意外地发现女儿身上的摔跤天赋,接着,马哈维亚培养女儿成为摔跤手,最终,吉塔成为冠军。
只有父母会“听话”,孩子才能敞开心扉;只有会“听话”的父母才能走进孩子心里,才能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才能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