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5版:河洛评谭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7年11月30日 星期

非遗保护,重在激励传承
□本报新闻观察员 洛谭

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才会激励更多人加入保护和传承的队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洛阳宫灯传承人王福信病逝。27日,王福信遗体告别仪式在洛阳殡仪馆举行。

大师离去,宫灯长明。洛阳宫灯是我市非遗中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大师去世无疑是非遗的巨大损失。所幸,大师的洛阳宫灯制作技艺已经在后代得到了传承,现在,王福信的儿子王建水和王建明都已经是市级非遗传承人,王家的不少人也了解洛阳宫灯的制作方法。

近年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随着一些老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人们清楚地意识到,绝大多数非遗项目都是以人为载体传承的,一旦后继无人,非遗项目可能因为“断代”而走进展柜。

为此,各地均出台相关制度,激励非遗项目传承,我市更不例外。今年3月,《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其中明确规定:各级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根据需要,应采取诸如提供传承场地、经费资助等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保护单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同时还“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等。

非遗项目传承,其实相对辛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些年轻的传承人来说,摆在眼前的首先就是收入问题。部分非遗项目纯手工制作,经济效益较低。以王家宫灯为例,制作工序就有72道。如果用机械做,效率相对较高,但未必能保住宫灯的精致和灵气,可谓两难。

在这种情况下,是否有相对折中的方案?《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提到,对于一些非遗代表性项目,可“实行生产性保护”。简言之,就是在保证非遗项目完整性的前提下,将其转化为文化产品。进一步说,就是在传承方面,传承人严格保持古法制作;在生产和营销时,根据市场适当加以改良,或者推出定制版。以后者的收益来反哺前者的传承,或许是可以探索的方式。

一些地方纷纷将非遗项目纳入中小学课本,甚至在高校中开设相关课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自然会为非遗传承奠定更广泛的群众基础。进一步提升全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和价值追求,才会激励更多人加入保护和传承的队伍。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