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了“2017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打call”位居榜首。那么,2017年洛阳市中小学生爱说的“校园流行语”是啥呢?《洛阳晚报》记者对我市6所中小学的学生及其家长展开调查。
根据收回的1023份有效问卷,我们总结出“2017年洛阳中小学校园十大流行语”。虽然仅两成多家长能轻松听懂这些流行语,但近八成家长为了能和孩子好好沟通,会主动学习和使用这些流行语。
01 榜单
“校园十大流行语”出炉 洛阳孩子最爱“怪我咯”
在“2017年洛阳中小学校园十大流行语”中,“怪我咯”“套路”“老铁”位居前三名。这些“校园流行语”六成以上是网络用语,这与网络早已深入中小学生的生活分不开。多名学生表示,遇到不懂的流行语,会特意上网查。市五十九中高二学生李定瑞说,前段时间很多同学说“老铁”,他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上网搜索明白“老铁”指“好朋友”后,就经常使用。
这些“校园流行语”之所以受欢迎,超五成学生认为首要原因是它们“生动有趣”。东升一小多名六年级学生说,他们会购买印有“萌萌哒”等流行语的贴纸,那些贴纸就像在网上聊天时使用的表情包一样,平时会贴着玩。
02 现象
女儿一句“你懂的” 让爸爸感到有代沟
从上述两组数据可以看出,超九成孩子与父母交流时会使用“校园流行语”,但只有两成多家长能立刻明白孩子的意思,有超半数家长虽然一时听不懂,但会询问孩子。
市五十九中高二学生张宗浩说:“一次,妈妈打电话问我中午吃什么,我没想好,随口说‘母鸡呀’(源于动漫,意为‘不知道’),回到家发现餐桌上摆着一盆鸡汤。妈妈还奇怪地问我为啥中午想吃母鸡。我有点儿哭笑不得,但心里很感动。”
对这种理解差异带来的沟通障碍,家长们的体会更深。一名家长说,女儿给她发了一条写着“520”(意思是“我爱你”)的微信,她却以为女儿考了520分。
市一中高二学生家长徐先生说,有一次女儿考完试回家,他习惯性地问考得怎么样,女儿神秘地说“你懂的”。“我当时就想,爸爸不懂啊。女儿却冲我一笑,然后岔开了话题。”徐先生说,可能这句“你懂的”,就是他和孩子之间的代沟。
涧西区的康女士说,自己不懂这些流行语,感觉被孩子“屏蔽”了。“有一次,女儿说了一个新鲜词儿,我问啥意思,女儿解释了6遍我都没明白。她就说,妈,你OUT(英语单词,意为‘落伍’)了,我又问OUT啥意思,感觉很难交流。”康女士说。
03 做法
为和孩子沟通 近八成父母会学流行语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八成家长想了解“校园流行语”,希望借此打破沟通屏障,仅有不到一成家长认为,孩子不该满嘴“校园流行语”。
市一中高一学生家长丁女士说,学习和使用“校园流行语”,拉近了她和孩子之间的距离。因为总听孩子说,她知道了“666”的意思。孩子成绩有了进步,她会用“666”来回应。有一次,她在发给儿子的短信里写了“呵呵”,儿子专门告诉她,“呵呵”常被理解为假笑,建议她别给别人发。在这一来一往的交流中,丁女士说:“感觉气氛轻松了很多,孩子比以前更愿意跟我说话,现在在学校遇到开心的事,下晚自习回家不论多晚都要告诉我。”
几乎所有接受采访的学生都表示,他们更容易向会使用“校园流行语”的家长和老师敞开心扉。东升一小六年级学生王钰璐说,四年级之前,跟妈妈聊天时说到“校园流行语”妈妈不懂,自己还得给妈妈解释半天;如今,妈妈学习了很多网络热词,“校园流行语”更是不在话下,聊天时她感觉妈妈是“自己人”,非常有亲近感。
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李晓静说,家长了解并运用孩子们的“校园流行语”,跟了解孩子感兴趣的运动、明星一样,都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的认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家庭教育中,关系大于教育。因此,她建议家长,尤其是正处于青春期孩子的家长:“通过了解、使用‘校园流行语’走进孩子的内心,与孩子打成一片,能更好地引导、教育孩子。”
04 担忧
使用“校园流行语” 会不会影响学习
从数据可以看出,近七成家长对孩子使用“校园流行语”持顺其自然态度,有13.1%的家长对此持反对态度。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家长们最担心的是,孩子使用“校园流行语”会影响学习。
市五十九中高二学生王云在考试中就吃了“校园流行语”的亏。之前一次考试,她在作文中将零零后写成“蛋蛋后”,结果作文只得了45分,而以往她的作文得分多在50分以上。不过在我们的调查中,84.39%的学生明确表示“校园流行语”属于口头语,不会将其用在作文中。
“校园流行语”会影响孩子学汉语吗?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姚智清认为,家长不必过分担心。“‘校园流行语’是年轻人思想活跃的产物,说明他们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而且在创造着代表自己的文化。语言是发展变化的,在时间的大浪淘沙中,那些被大众接受的流行语会留下来,甚至被收录进词典;那些不被认可的则会被淡忘。”姚智清说。
市八中语文教师李大丽也表示,每个时代都有流行语,比如这几年流行的“点赞”“给力”,已被广泛接受。李大丽与东升一小语文教师张兰兰均认为,同龄人之间交流可以用流行语,在出版物、考试、作业中,则尽量不要用。流行语中的谐音词、生造词等,对正在学习语言文字的小学生来说,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需要老师、家长严格把关,及时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