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名沙草,洛阳老城人,爱家乡老街,觅乡愁乡情,打捞岁月的金子。
很早以前,我就有写南关码头的想法。我生长在南关,对南关码头有一种天然的感情。打我记事起,南关码头就已经衰落了,但从住在雷家口街、华章街、菜市西街、菜市东街及凤化街的众多小学和初中同学那里,我还是得知了不少关于南关码头的故事。这些同学的父辈,很多曾在码头上谋生。况且,当时还有相当数量的遗迹存在。比如街面上的竹木货栈,比如沿街随处可见的那种用一块块长木板组成的、可卸可装的铺面,又比如与码头上的河工命运相关的华章街的大王庙和校场街南的大仙堂。
南关码头曾是豫西地区最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它是个水陆码头,地处洛河下游。明清以来,九百里长的洛河一直是中原地区运输的黄金水道,南关码头上接陕西和山西,下通山东和安徽,豫煤淮盐、铁器木材、土产杂货、棉花布匹、南丝东绸,都是走水路运到洛阳,再从洛阳由陆路流向四面八方。当年的南关,商帜高张,店铺林立,生意红火,人声鼎沸。
我们来看看洛河辉煌的历史,认真地端详下这条水路。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举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的大运河与丝绸之路同时进入世界遗产行列。提起大运河,我们都不陌生,然而人们多以为是京杭大运河,殊不知在不同历史时期,这条沟通南北漕运的大运河变化是很大的。隋唐时期的大运河以洛阳为起点,其历史功绩非常辉煌。它在维护国家统一、保障粮食安全及理政、安军、抚民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我们完全可以说,没有这条大运河,隋唐的兴盛历史可能要改写。隋唐大运河的开端是洛河,在洛阳县(清代称河南府)到巩县这段近百里长的河流上,曾经舳舻相继,帆影幢幢,漕船往来,千里不绝。当然,这段运河利用的正是洛河。那时,“天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
洛河,又叫洛水,古称雒水,发源于陕西秦岭龙凤山,在豫西熊耳山、伏牛山的崇山峻岭间奔泻,进入洛阳盆地,最终在巩县汇入黄河。这条河,自古就承担着陕豫之间的物流重任。在机器工业登陆中原之前,水路交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明清以降,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移北上,洛阳的政治、经济地位每况愈下,但作为地方的黄金水道,洛河一直到民国中晚期,仍然是豫西地区重要的运输通道。南关码头就是这条水路上最为繁忙的码头。
由于南关码头的兴盛,使得南关的主要街道都变成了商业街,甚至影响了半个老城的商业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