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人们的生活离不开电,蜡烛在家里倒成了“稀缺品”。不过,对60后来说,小时候晚上写作业可离不了蜡烛——找一块薄木块,钉一根钉子,将蜡烛固定在钉子上,一个简易的烛台就做好了。
古代的有钱人家,可看不上这样的简易烛台。在洛阳树威古瓷鉴藏博物馆里,有一大一小两件清代青花烛台。小的高13厘米,是卧室用的,上面绘有缠枝纹,寓意光明不断;大的高28厘米,绘有缠枝纹和莲纹,可插大蜡烛,用于厅堂。
蜡烛燃烧时会“流泪”,也就是流烛油。这两件青花烛台下面均有托盘,托盘可接住流淌下来的烛油,设计很科学。
烛台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有了,像一名守夜者给人们带来光明。瓷烛台则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比如青瓷卧羊形烛台。
唐代烛台仍以陶瓷材质的为主流,朝廷专门派官员对宫廷蜡烛进行管理。
宋朝和西夏在边境进行贸易时,交易品中就有蜡烛。
到了明清时期,蜡烛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烛台也随之平民化。
制作烛台的材质,有陶瓷、铁、锡、玉、金、银、铅等。烛台上的图案多为缠枝花卉、山水人物、瑞兽麒麟、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等,既实用,又美观。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在诗中提到蜡烛:“高堂粉壁图蓬瀛,烛前一见沧洲清。”他拿着烛台,用蜡烛照明欣赏壁画。这首诗作于公元744年。这一年的春天,李白上疏请求退隐,唐玄宗允许了。同年夏天,李白与杜甫在洛阳初次相见。这两位文坛巨星同游河洛,留下不少佳话。
今天,人们早已习惯用电灯照明,蜡烛和烛台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在生活中难觅其踪。不过,在一些纪念日里,被赋予了感情色彩的它们还会现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