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3版:河洛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18年9月11日 星期
古代教师不好当
只图糊口而已
□记者 张丽娜

在古代,基层教师想找一份稳定的好工作,实非易事。

以塾师为例,要寻一个好东家,不但要拼实力,还要拼运气,甚至拼关系。

北宋名士邵雍,满腹经纶,有钱人争着请他当塾师。他在洛阳办了一所私塾,“讲学于家”“隐安乐窝”,你爱来不来,牛气得很。像邵雍这种级别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塾师找工作是要费一番周折的。

1 请先生另谋高就

塾师,就是私塾先生。旧时的塾师,大多是科考落榜、无心或无力当官的没落文人。这些人读书多年,难免清高,但为生活所迫,要靠所学知识谋生——古人称其为“舌耕”,两个字诉尽塾师辛酸。

塾师应聘的关键,取决于其学识能力及品德魅力,但难保有些人托关系走后门,搞不正当竞争。

古代有一个退休官员,打算为儿子找塾师,消息一传出去,应聘者就纷至沓来。最后被聘请的那个人,制胜原因不足为外人道也——他是一名官员推荐的。

明代有一个姓张的私塾先生,自荐到一户姓王的人家当塾师。也许是到王家应聘的塾师太多,也许是王家人觉得这个塾师水平不行,总之,面试过后,张先生被拒绝了。

这种事常见。古代许多塾师应聘无果,背井离乡,四处奔波。碰上好心的人家,面试完了,即便不聘用塾师,也会留塾师吃一顿饭,赠点儿盘缠,这叫“留宴赠金”;要是对方吝啬,直接打发一碗“闭门羹”,请先生另谋高就,那真是有苦说不出。

2 到学生家里“吃转饭”

即便被聘用的塾师,也不一定能捧上铁饭碗。

旧时的私塾,聘期一般是一年,期满后,塾师若想留下继续任教,得看东家点不点头。

有些地方的社学(古代的地方小学),会定期对塾师进行教学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决定续聘与否:有按月度考核的,有按季度考核的,若是教学成绩好便奖励,若是教学成绩差,二话不说,请你卷铺盖走人。

塾师的工资待遇,跟东家的家底及慷慨程度直接挂钩。

家庭聘请的塾师除了拿工资,通常还有“伙食补贴”,可以住东家、吃东家。晚清塾师刘大鹏,找了一个阔东家,三餐免费,想吃啥就吃啥。

宗族或村落集体聘请的塾师,可以“吃转饭”,今儿到这个学生家吃饭,明儿到那个学生家吃饭。

也有东家出伙食费,让塾师自己解决吃饭问题的。旧时,河洛地区有一个家族,一年给塾师数十两银子,此外无任何福利。

几十两银子对塾师来说不算少,怕是要惹同行羡慕。

3 只图朝夕糊口

许多塾师一年忙到头,所得仅能糊口。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中有这么一段描写——

黄公道:“今日这边所得束脩(xiū)之仪多少?”

郭信道:“能有多少?每月千钱,不勾充身,图得个朝夕糊口,不去寻柴米就好了。”

按小说设定,郭信是宋代河洛人氏,家住汴京(今开封),家道没落,“还亏得识得几个字,胡乱在这主家教他小学生度日而已”。

教书所得微薄,郭信置办不起体面的衣裳,“戴着一顶破头巾,穿着一身褴褛衣服”。有一个姓黄的官人问他工资能拿多少,他诉苦说不够花,只比叫花子强一点儿。

黄公看郭信可怜,赠了几百钱给他,“郭信不胜感谢,捧了几百钱,就像获了珍宝一般,紧紧收藏”。

古时民间教师之处境,令人唏嘘。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

≡ 公益慈善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