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晓月,是古时的“洛阳八大景”之一。
所谓天津,指的是古代洛河上的一座桥——天津桥。
天津桥旧址在今洛阳桥附近。从初建到消亡,这座桥在洛阳的历史上伫立了数百年,历经风风雨雨,惯见洛水泛滥。
1 横跨“天河”天津桥
天津桥始建于公元605年。
当年,隋炀帝迁都洛阳。隋炀帝是个追求创新的皇帝,在他的支持下,隋代著名建筑专家宇文恺脑洞大开,主持修建了一座新奇独特的浮桥。
据后世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此桥“用大缆维舟,皆以铁锁钩连之”,一排大船从北到南首尾相连,停泊在洛水上,船与船之间用缆绳维系,并用铁锁钩固定。
桥的南北两端各建有重楼,有人日夜值班,根据洛水的涨落调节铁链,以保浮桥安全。
桥名定为“天津”,颇有寓意。古人推崇天人合一。皇帝是天子,皇帝住的皇宫叫“天宫”,洛河叫“天河”,洛河的渡口叫“天津”(津,意为渡口)。
这座桥横跨“天河”,通往“天宫”,故称“天津桥”。
隋代末年,农民大起义,瓦岗军攻打洛阳城,一把火烧了天津桥。
唐代复建天津桥,这回造的不是浮桥,是石桥,比浮桥坚固,火是烧不坏了,却怕水淹。
2 洪水毁桥,坐船上班
天津桥经历过的水患,不计其数。
古时的洛河上游没有水库,无法调节河水流量,夏秋多雨,洛河水急,洪水裹着泥沙冲进洛城,毁屋断桥,破坏力极强。
史载,唐高宗(父)、武则天(母)、唐中宗(子)这一家三口各自执政时期,天津桥都曾被洪水冲毁过。
唐中宗经历的那一次洪灾尤其可怕,“神龙二年四月,洛水泛溢,坏天津桥,漂流居人庐舍,溺死者数千人”,泛滥的洛水毁了天津桥及两岸的房屋,淹死了数千人。
唐庄宗李存勖(xù)执政时期,京城洛阳也遭遇过一次严重水患。狂暴的洪水冲断了天津桥,河边的房舍尽数被冲毁。洛河南岸的官员要到北岸上朝,只好坐船渡河。
结果洪水许久不退,京城交通瘫痪,渡河的官员每天都有被淹死的。大臣们战战兢兢,上班就像上战场,抱着九死一生的信念。
李存勖只好发布紧急通告,给文武百官临时放假,让大伙儿三天一上朝。
3 天津晓月,永留人心
面对洪涝灾害,河洛先民没有屈服,天津桥屡毁屡建,犹如坚强的士兵,负伤后仍一次次勇敢地站起来。
唐代的天津桥又名洛阳桥。女皇武则天在位时,曾令工匠们加固天津桥。
当时的天津桥,以石柱支撑,石柱迎水面砌成尖角,可减弱水流对桥柱的冲击,利于泄洪。桥墩乃龟背形方石——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可分散水流的冲击力,最大限度地保护桥体。此外,工匠们还用青石砌筑河堤,拦截洪水,保护河岸。
盛唐时期,天津桥两端有集市和酒楼。从早到晚,桥上行人、车马络绎不绝,热闹非凡。站在桥上,临风望月,飘飘欲仙,妙不可言,是为“天津晓月”。唐代诗人李白、白居易、孟郊,都曾在天津桥上流连忘返,吟诵过洛城美景。
北宋以洛阳为西京。宋太祖赵匡胤生于洛阳,情系故乡,他坐上龙椅不久,便下令重修洛阳天津桥:以巨石为桥墩,桥高数丈,企盼此桥永固。
宋亡后,金人南侵,天津桥被毁弃。洛河上建起了新桥。洪水或许能冲毁一座桥,但它冲不垮人们的斗志,冲不毁河洛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