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河洛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5月13日 星期
娜说河洛
地平线下的古村落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地坑院景区民俗表演
地平线下的四合院

三门峡市陕州区有两百多个地坑院。陕州地坑院的对外宣传标语是“地平线下古村落,人类穴居活化石”。这个评价挺贴切。

地坑院,是在地下挖坑造出的院子。别处高楼大厦平地起,手可摘星辰;陕州地坑院“掘地三尺”,整村的人都安居在“地下室”。

站在黄土塬上,远远望去,只见树木不见村舍。走近一看,脚下一个挨一个、一个连一个,皆是巨大的地坑。坑底是平整的院子,坑壁上挖有窑洞,犹如地下四合院;坑口就是天井,晒太阳、看月亮都不耽误。

不过,这是过去。如今,地坑院里的居民大都搬进了高楼大厦。许多地坑院被改造成商业景区,只可参观,不再住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活化石”。

1 亲如一家

陕州,古称陕,亦名陕县,位于三门峡市西部,东临渑池,西接灵宝,南临洛宁,北面黄河,自古与洛阳渊源颇深。

三千多年前,伐纣灭商的周武王英年早逝,继承王位的周成王还年幼。为了稳定天下局势,辅政大臣周公旦和召公奭(shì)决定分陕而治:陕地往东归周公管,陕地往西归召公管。

东周末年,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王城洛阳的周天子难以服众,形同虚设。陕地毗邻周王城洛阳,战略位置重要,被诸侯国视作肥肉,争来争去。最终,秦国赢得了胜利,不但拿下陕地,设置陕县,还扫荡六国,统一了天下。

数百年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置陕州。此后至清代,陕县隶属于陕州。

新中国成立后,陕县一度归洛阳专区管辖,两地人民水乳交融,亲如一家。很多陕县人来洛阳工作,在洛阳定居。

20世纪80年代,陕县被划归三门峡市,数年前改为陕州区。

2 天下奇观

1936年,德国飞行员卡斯特驾驶飞机从河洛地区上空飞过,无意中发现了神秘、奇特的陕州地坑院,拍了几张照片。

美国建筑学家鲁道夫斯基看到航拍照片后大为惊奇:“天啊!谁能想到,在遥远的东方,竟会有一个村子藏在地下?”

在《没有建筑师的建筑》一书中,他盛赞陕州地坑院是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人类建筑史上的“活化石”。

当时的陕州地坑院,还是实实在在的村庄,“进村不见人,见树不见村”,夕阳西下,炊烟袅袅,地上不见人影,地下传来阵阵欢声笑语。

陕州区南靠崤山,北临黄河,沟壑纵横。千仞峭岩与万里怒涛冲撞挤压,形成了三道厚达数十米的黄土塬,俗称陕塬。

陕州人祖祖辈辈在陕塬上勤劳耕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知是谁第一个想出了挖坑穴居的点子,反正千百年来,这儿的人就那么做了:向下挖坑,四壁凿洞,各个地坑院之间有地道相连,四邻相通,方便串门,另有地道通往地面。

地坑院里的窑洞冬暖夏凉、防震抗风,不但坚固耐用,还省建筑材料,堪比装了“天然空调”的恒温住宅。坑内凿有排水沟,下雨也不用担心。

热爱生活的村民们,在坑内挖井取水、喂牛养鸡,还种了许多树。初夏时节,一棵棵繁花满枝的大树从地坑院里探出身来,与地上的花木一起迎接阳光雨露,清香馥郁,沁人心脾。

3 故园情深

挖坑穴居其实是“复古”行为。上古时期,河洛先民便已掘地为穴,繁衍生息。

周公营建洛邑,在洛阳制礼作乐,河洛文明进入礼乐时代。然而,三门峡一带地处战略要地,兵家必争,军阀们打打杀杀,老百姓想过安稳日子不容易。

据当地人讲,陕州地坑院所在的北营村,古时或是军营。人们挖坑居住,或是为避人耳目、躲避战乱。躲进地坑,钻入窑洞,会有一种温暖踏实的安全感。农闲时候,男人们敲打农具、吹牛、唱戏,女人们剪纸贴窗花、捶草印花,点缀春秋冬夏。

到了太平盛世,就没人愿意再在地下躲着了。村民们陆续迁居到别处,地坑院被改造成景点商铺,展示当地文化,出售各色工艺品,譬如陕州剪纸、澄泥砚等。

陕州地坑院老罗家院是1901年开挖的,10孔窑洞,一户姓罗的人家在这里住了111年。2012年,罗家人和村民们一起搬出了地坑院,有些人搬进了城里,有些人仍住在地坑院附近。

今日,有人在景区门口兜售土特产,有人赶着羊群,慢悠悠地从景区广场前走过。

生活越来越富足,可是,他们会在某一瞬间,忽然惦念起地坑院里的那棵树,还有那段回不去的老时光……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