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河洛文化
  
本版新闻列表

 
数字报刊平台
  洛阳网首页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2021年6月10日 星期

南关小石桥
大城小桥 流水人家
小石桥

 □记者 张丽娜 文/图

老城新街南头有座小石桥。说它小,不冤枉:单孔石拱桥,跨在窄窄的中州渠上,长不到十米,宽不过七八米,从南往北瞧,桥面被新街“吞并”,车水马龙晃人眼,不留神还真注意不到它。

若从洛邑古城南边的那条小巷往东,朝着洛阳民俗博物馆的方向走,经过一个个汽车用品店,快到新街时,一眼就能瞅见这座小小的桥:桥洞像半个月亮浮在渠水上,翠柳拂堤,有一种简单朴素、老老实实的美。

1 人有姓,桥有名

小石桥原名仁惠桥,位于老城南关,俗称南关小石桥。它和潞泽会馆,也就是现在的洛阳民俗博物馆,隔着新街相望。洛阳民俗博物馆北边不远处,就是东关大石桥(又名广济桥)。

洛阳民俗博物馆的院墙边有一块残碑,碑首遗失,碑体上“□公桥”硕大醒目。洛阳民俗专家王支援说,此碑是从小石桥下的淤泥中捞出来的,原来立在小石桥头,碑上刻的应是“耿公桥”三字。

据《洛阳县志》记载,小石桥“在府南城门外,明嘉靖中守道耿公重修因名”。可见,这座桥早在明嘉靖年间乃至更早以前就存在了。公元1522年,洛阳有一个姓耿的官员重修此桥,称其为耿公桥。

因它以青石砌成,与东关大石桥遥相呼应,老百姓习惯唤它小石桥。

从古到今,小石桥历经多次修葺。最近一次修缮是在十几年前,当时新街扩建,桥面铺了柏油,坚固平坦,可以通汽车。

桥栏上有一行小字,注明此桥重修于2003年4月。如今,它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 小石桥,大作用

中州渠修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是在洛阳旧有河道上打通的一条排污渠。

小石桥地处老城文峰塔附近,桥下原是老城城南的护城河,河堤上的小方洞是原来的城市排水道。旧时,这一带是老城地势最低的地方,雨水、生活污水在此处汇流,奔向瀍河,汇入洛河。

明清时期,洛阳商业繁荣,很多外地商人来洛做生意,老城到处都是商行,布行、绸缎行、铁货行、油店、杂货店、皮毛店、古玩店、饭店、旅店等鳞次栉比,应有尽有。

小石桥所处的南关一带濒临洛河码头,水运便利,很是热闹,西起盐店口,东至小石桥,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盐号。

食盐如今是寻常之物,明清时期却是难得的商品,倒腾海盐很赚钱。

海盐一般从福建和江浙一带运到洛阳南关码头,卸下船,装上小推车,推过小石桥,存进一个个盐号,再批发给各地客商。

起初,洛阳盐业市场基本上被山、陕客商垄断。洛阳的潞泽会馆、山陕会馆,就是在洛阳赚了大钱的山、陕商人斥资修建的。

后来,河南本地盐商逐渐做大,打破了垄断局面。清代洛阳籍盐商郭信实力雄厚,进一次货动辄数万公斤,在当时的富豪排行榜上稳占一席。

史载,洛阳郭氏盐号兴盛80余年,郭信的后人郭玉甫在民国时期担任洛阳县盐业同业公会会长。

3 倚桥栏,忆华年

光阴流转,小石桥上人来人往、货车穿梭,数不尽的物资经此桥运进城内,散入千家万户。

民国初年,铁路运输逐渐取代了水运,各盐号转移到了洛阳火车站附近,昔日在小石桥上昼夜穿梭的盐车逐渐散去。不过,小石桥“退而不休”,仍然发挥着功用。

抗战时期,常有小商贩走水路,从卢氏、嵩县等地运来山货,经由小石桥,拉到附近的集市上贩卖。

如今,洛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路桥纵横,相较之下,小石桥是显得有点儿“小”了。

然而,小中见大,小中有美。大城小桥,记录着一段段难忘的往事;桥下流水,漾着历史的细腻波纹。

在高楼大厦中忙忙碌碌,偶见小桥流水人家,想起诗和远方,也是一种幸福。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百姓呼声 ≡

≡ 洛阳社区热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