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在一个朋友家里见到一封特殊的家信,是朋友的父亲写给孙儿的,起因是孙儿拿着压岁钱玩游戏、吃西餐,一天之内花去100多元。这封信写得语重心长,姑且摘抄如下:
“这样一天花去100多元,10天就要花1000多元,一个月该花多少?你还不会挣钱,就学着这样花钱,培养这样的生活习惯,将来怎么收敛得了?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现在就大手大脚,将来挣多少才能生活?”“有钱难买幼时贫。我参军时部队的军长,当兵的儿子回家时,他不让儿子在家里吃小灶,要儿子去士兵食堂打饭吃。那时我觉得军长夫妇太无情,慢慢地觉得军长考虑得比一般人深远……”
春节期间休闲娱乐,孩子多花几个钱不奇怪,但这封家信中提出的孩子生活习惯的培养问题值得深思。
国人过春节,有给孩子压岁钱的风俗,这种风俗寄托了长辈对孩子的关爱和期望,体现了长幼有序的传统文化和骨肉亲情。随着人民富裕程度提高,一些孩子收到的压岁钱已经不只是象征意义,而是成千上万元,这些钱该怎么花,成了摆在家长面前的一道考题。
现在,城里的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祖父母和外祖父母的宠爱中,很容易养成花钱无节制的不良习惯。春节期间的压岁钱越来越多,如果家长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压岁钱”,不对孩子进行勤俭教育,而是任由孩子拿着压岁钱支配,孩子就可能以为这些钱是白得的,不花白不花。一旦孩子形成这样的认识和习性,危害无疑极大。
“少年不识愁滋味”,不能要求孩子们天生就知节俭、会理财,关键要靠长辈们的教育和引导。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培养孩子的经验和智慧,值得今人牢记和传承。又一个春节过完了,孩子们收了多少压岁钱、怎么花这些钱,家长不妨和孩子一起“盘点”和筹划,给这个春节画个圆满的句号。(梁思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