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正月十五,母亲都会从箱子里拿出一对纸灯笼,挂在老屋门前的屋檐下。
纸灯笼是用红纸糊的,由于年代久远,红纸已经开始泛白。纸灯笼是可以折叠的,里面一圈圈扎着篾条,中间用铁丝扎着一个碗形的托架,托架上正好可以放上一只小碗用来盛油点灯。
几十年前的一个元宵节,天寒地冻,我站在雪地里,看着别人家挂出的灯笼竟看得出了神,结果被雪风吹病了。在医院里,我哭着对母亲说要灯笼,母亲皱着眉说:“我们家房子又破又小,挂个灯笼也不体面,那些灯笼都是住大房子的人家挂了才气派才好看的。”我知道母亲只说对了一半,真正的原因是家里吃了上顿愁下顿,根本拿不出闲钱去买灯笼。
那时在乡下,灯笼都是篾匠扎出来的,手工活,所以有些贵,一般人家是买不起的。但我因灯笼而病的事深深刺痛了爷爷的心。做皮匠的爷爷抽时间到镇上的谢篾匠家“瞟艺”,只看了两次,他就买了些篾片、红纸回来自己鼓捣起来。爷爷用了三天时间,做好了一只大灯笼。那时候讲究些的人家挂的灯笼都是用红绸蒙上的,爷爷没钱买红绸,只好用红纸。但点亮后,灯笼也同样是红红的,煞是好看。
毕竟是纸糊的灯笼,安全系数不高。有一次,我看到隔壁的小军拎着一只小灯笼在门外玩,便偷偷爬上桌子,试图取下纸灯笼拿出去玩耍。结果灯笼歪了,顿时成了一个火球。爷爷没有责备我,他又扎了两只,是可以折叠的。
爷爷早已不在人世,可母亲却一直古董般地珍藏着这对纸灯笼。每年元宵节夜里,母亲会将它们挂在屋檐下面,不同的是里面的油灯换上了灯泡,比过去明亮多了。
元宵节又来了,看着城里满街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看着小孩子手里提着的形形色色的小灯笼,我的脑海中便会不由自主地浮现出爷爷在煤油灯下扎灯笼的情景,就仿佛看到了母亲爬上梯子挂上纸灯笼的样子,心里一片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