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盼望过元宵节,热闹倒是其次,关键是在这天可以吃到又香又甜的元宵。
小时候,家里没有闲钱,别说去商店买成品元宵了,就是买些红糖都是很奢侈的事儿。
那年元宵节,父亲去供销社买了一斤红糖,挂在自行车把上,进村的时候,包红糖的纸被村头柴火垛里伸出的树枝戳破,红糖散落了一地……
母亲在家已经弄好了做元宵的面和馅,却没了糖,我们姐弟几个又围着母亲嚷嚷着要吃元宵,母亲的眼泪“吧嗒吧嗒”地掉下来,父亲一言不发,只是蹲在堂屋门口抽闷烟。奶奶回来看到这场景,以为是父亲在欺负母亲,拿起鸡毛掸子要打父亲,父亲被奶奶追得满院子转圈儿,边跑边解释:“糖撒了,娃们过十五都没元宵吃,我哪还有闲心打老婆呀!”
奶奶数落了一顿父亲,找来一些地瓜,去皮后切成小块,倒入锅里,煮熟后装入小缸,把缸口封死,一个小时后将渣滓过滤掉,将汤水放在锅里继续加热,等水分蒸发完了,锅里的汤水就熬成了糖稀。
奶奶把冷却的糖稀团成花生米一样的小块,在上面撒上一些芝麻和豆沙,放在糯米面上滚来滚去,又大又圆的元宵便做成了。
元宵刚一出锅,我和几个弟弟便不顾滚烫,用手捏着就往嘴里塞。奶奶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不停地念叨着:“慢点,慢点,别把舌头也咽了……”
想起奶奶做的地瓜元宵,心里便暖洋洋的。奶奶没有因为生活的贫瘠让我们省略了过节的细节,还让贫穷在我们幼小的心里升华成一种满足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