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挂转秋”可供多人同时荡玩。 |
|
在今年春节文化庙会上,来自白马寺镇孙村的“十六挂转秋”可谓出尽了风头。高达13米的秋千架下,一根冲天柱带着两个转轮,4名壮汉在轮间手推脚蹬,内外两层16挂秋千按正、反方向飞速运行。四方游客争抢坐上,迎着春风,荡荡悠悠,如鱼儿穿梭,似飞凤缠龙。短短几天,就有上万人亲身体验了这项洛阳古老民间绝艺的美妙和神奇。
19日,记者赶往孙村,得知今年元宵节该村不再搭设“十六挂转秋”。“为了圆满完成春节文化庙会的表演任务,俺们从腊月二十八(2月4日)一直忙活到正月初八(2月14日),都累得不能行,再加上大家都是蔬菜种植户,现在大棚里的农活儿一天紧似一天,只好让秋千歇下来了。”上了年纪的孙鑫师傅有点儿遗憾地说。
站在旁边的孙清堂老人听到这话,立刻就急了:“哪能歇下来呀!春天来了,各地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越来越多,郑州等地的多家单位前来联系,邀请咱们带着十六挂转秋前去助兴。你能不理人家的好意吗?”
大家经过商讨,决定所有的艺人尽快把自家的农活干完,同时忙里抽空儿,对用了多日的秋千进行检查维修,更好地美化装饰,准备着走出洛阳,让“十六挂转秋”为更多的人带来快乐。
十六挂转秋,奇在精妙
史料记载,自唐代开始,在每年的元宵节前后荡秋千,就成了人们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在我市,流传至今的秋千形式有蹬秋、狗弹羊秋、猴秋等多种。
孙村的“十六挂转秋”妙在何处,竟引得人们如此喜爱?孙宗法老人介绍,洛阳常见的秋千往往都比较简单,基本是栽两根杆子或借用挨得较近的两棵树,上横一梁,吊起两根绳索,底端挂板,让人或坐或踏荡着玩,不仅每次参与的人数少,而且缺乏新奇和刺激。而他们家传的“十六挂转秋”与平常的秋千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形制奇特,规模庞大,群众参与性和娱乐性更强。
“十六挂转秋”从支撑到搭建全部运用手工工艺,用料为木材、麻绳和少量铁制品,设计非常复杂、精巧。搭建制作时,要预先搭起一座占地六七十平方米、高13米以上的外架,架当中,树一看似连接的冲天柱,内设机关,然后于柱上设置两个大小相宜、高低有别的转轮。每个转轮上绑缚8根柳木杆,再在每根柳木杆上悬挂1个秋千。要想成功,必须确保结构紧凑,各个部件之间的同心度、垂直度、斜度、角度符合要求,充分利用力学原理,使两个转轮正、反转动时平稳、坚固、安全可靠。
这种秋千一次可供16人来荡玩,分内外两层。玩时,找两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攀到两个转轮中间协同配合,手推脚蹬,使两个转轮和下面悬挂的秋千各自按顺时针、逆时针方向转动,“十六挂转秋”一转荡起来,飘飘悠悠,趣味无穷。另外,高架顶端还设置蹬秋一挂,只有那些胆子大的人才敢上去坐玩,享受高空荡秋千的那分惊险和乐趣。
历史悠久,被誉为“皇家秋千”
据该村孙氏家庙理事会的多位老先生介绍,他们祖籍山西榆次,明朝洪武初年经洪洞县迁居洛阳东郊积润镇,渐渐形成了孙家村。“十六挂转秋”是他们家族的祖传绝艺,距今已有约400年历史。嘉靖年间,该村孙氏六世祖、身为贡生的孙希贤,在当地常见的“车轮秋”、“八卦秋”的基础上,创新发明,带领能工巧匠搭制成功了这种秋千。太平兴盛的时候,他们家族每年正月初五开始搭秋,一直玩到农历二月二才拆散收藏。
《孙氏家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福王朱常洵就藩洛阳期间,曾多次征召孙村“十六挂转秋”到王府娱乐。洛阳被李自成的农民军占领以后,朱常洵因体胖不能翻过城墙,结果被杀,而世子朱由崧却在大臣的护卫下越城而逃,世袭福王爵位,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定年号“弘光”,国号依旧为“明”,史称“南明”。孙村孙氏的八代祖孙正,随同前往,在宫内为当家太监,孙正的侄子孙师鲁时任后军都督。弘光帝贪图玩乐,曾让孙正找来工匠,为其在宫内搭制“十六挂转秋”。在皇宫内,“十六挂转秋”又被加以改造,冲天柱上节刻上盘龙,去掉蹬秋,加盖黄罗伞,上下秋千头部分别饰以龙凤,变得更加气派、华丽。孙正屡谏弘光帝以国事为重,不被接纳,最后忧愤而卒。而“十六挂转秋”,从此被誉为“皇家秋千”。
“16年搭一次”,风俗如今得更改
孙鑫等人讲,“十六挂转秋”规模大、耗资多、用工多,若在太平盛世搭秋还好办,而一旦遇到乱世或是灾荒年,往往搭建不起。为此,孙氏祖人为使技艺不失传,不知什么时候对搭秋进行了严格的时间限制:16年搭制一次。
1985年,他们族人曾经搭制过一次“十六挂转秋”。那次,十里八村的人都赶来观看。想坐上去玩的人很多,常常等一上午也挨不着,外村人都得找亲戚朋友要签儿。此后,由于种种原因,22年过去了,村中没有搭过一次秋千。此项技艺也面临着失传的境地。去年春天,在有关方面的关心下,孙氏族人集中力量,经过深入挖掘,终于又把“十六挂转秋”搭制成功。
时代发展了,人们富足了,作为河洛一绝的孙村“十六挂转秋”早已摆脱了“16年搭一次”的祖训,仅从去年4月到现在,他们已经搭制了3次,为洛阳人民和众多来洛游客送上了欢乐。
(记者 陈运团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