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家有关部门曾对几类电视购物叫“停”。
(网络图片) | |
“这款破手机花了我2000多元钱,以后再也不通过电视直销来购物了!”高新区的王女士说。近日,不少消费者投诉,称他们通过电视直销购买东西时遭遇了骗局。
电视购物,购来不少烦恼
去年12月,王女士在某省卫视台看到一款“双卡双待”手机。由于工作需要,她想买这样一款手机,便通过电话与手机销售商联系。对方告诉她,该手机是某知名品牌的新款,手机市场价1万多元,电视直销价只有2700多元。王女士还有点犹豫,不料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她遭到了对方的“狂轰滥炸”。对方经常拨打王女士的电话,给她介绍那款手机,并称过一段时间手机上市后,2000多元就买不到了。最后,王女士决定购买一部。
据王女士说,此前她曾通过电视直销购买过保健品、手表等,虽然收到的东西和电视直销介绍的产品功能有一定差别,但差得不算离谱,勉强还能接受。因此,她觉得这款手机也不会太差。
过了几天,快递公司将手机送来了。王女士把2000多元购机款给了快递公司的工作人员后,将包装拆开一看,才知道上了当。这款手机根本没有“双卡双待”功能,也不是知名品牌产品,而是一款质量很差的杂牌手机。王女士要求快递公司退钱,对方却说他们只负责送货、收款、打款。退款的事,王女士应该和厂家联系。
王女士和厂家取得了联系,但厂家总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最后,厂家的电话竟成了空号。至今,王女士的手机还没有退掉。
经验之谈
王女士想用自己的经历提醒消费者,选择电视购物时一定要慎重。物品送到时不要先付款,而要先拆包装验货。如果送来的物品与购买的不符,要坚持不付款、不签收。一些电视直销厂家和快递公司有约定,让快递人员强迫消费者付款。比如,快递人员会说“你把包装拆开了,无法退货”或“我们只负责送货、收款,质量问题找厂家”等,但无论如何,在打开包装前,消费者都要坚持不付款、不签收。
电视购物,购来“午夜凶铃”
老城区的赵先生也有一次电视购物经历,“至今提起来还心有余悸”。赵先生说,去年,他在某省卫视台看到一款不用充电的太阳能超薄手机,一时好奇,就拨打了销售热线。这下,销售人员“粘”上了他,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让他不胜其烦。他多次解释:“我只是一时好奇,暂时没有购买的打算。”但对方根本不听,仍给他打电话。有一次,对方在电话中说:“我们已派人把手机给你送过去了,你看看吧。”不等赵先生说话就挂了电话。中午,果然快递公司打电话让他去取手机。赵先生对这种“强卖”的行为非常生气,坚持不去,也不付钱。
赵先生的做法似乎惹恼了销售商。接下来的两个月,销售商不停地给他打电话进行骚扰,有时候是上班时间,有时候是半夜。那段时间,赵先生一听电话就头疼,只想把家里的电话号码换掉。好在对方坚持了两个月后,看赵先生态度坚决,便逐渐不再打电话,算“放过”他了。
经验之谈
对电视购物有过“切肤之痛”的赵先生认为,电视购物存在一定的陷阱,销售商会通过宣传手段抓住消费者的心理,让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接下来,销售人员便会一个接一个地打电话,根本不给消费者留思考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很容易上当。有几次,他差点儿都答应购买那款手机了,但对方过于频繁的催促让他产生了怀疑,甚至产生了厌烦心理,所以才没有购买。“对方催促时,你一定要保持头脑冷静,最好和全家人商量,以避免产生冲动消费。”赵先生说。
电视购物,谨防几类陷阱
市消协工作人员介绍说,近两年,电视购物和网络购物方面的投诉呈上升趋势。消费者在选择电视购物时,要谨防以下几类陷阱:
第一,夸大产品功能。消费者看不到实际物品,只能通过电视广告来了解,这让厂家有了“虚假宣传”或夸大产品功能的可能,如化妆品、减肥仪器、保健内衣等,不少厂家就是通过使用特技来进行宣传的。
第二,请名人或“专家”现身说法。其实,这只是销售商忽悠消费者的手段,所谓的“专家”主要是靠使用“纳米”、“光能”、“红外线”等高深的名词,来影响消费者的心理。
第三,售后服务无法保障。不少商品没有发票,出现问题时消费者无法享受“三包”服务。一些不法商家在广告中称消费者使用一段时间就会见效,但消费者使用无效想退货时,厂家的电话早成空号了。
第四,拖延时间。由于商家大多在外地,消费者在退货或投诉时会遭遇不便。一些厂家会用各种理由拖延退换时间,使消费者失去耐心,自认倒霉。
电视购物,急需进行规范
洛太律师事务所的李律师说,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针对电视购物的法律,因此,一旦出现纠纷,消费者在搜集证据及进行检测时,会遇到困难。
市消协工作人员提醒大家,最近关于电视购物的投诉已成为一个热点,但由于消费者无法出具相关票据,加上投诉对象的电话、地址通常都无法确认,会给维权工作增加难度。他们建议消费者在选择电视购物时,一定要和厂家事先商定,先验货、后付款,并让厂家提供购物发票等。
(记者 吕玲玲 通讯员 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