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刘成武
摄 | |
22日,由41人组成的洛阳市稀有血型志愿队走进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实现了为2008北京奥运会献血的光荣与梦想。
任务完成得很圆满
我国政府承诺为参加北京奥运会的2万名运动员、教练员和数以百万计的国际友人提供充足的储备用血,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经过考察,确定我市为稀有血型的供血城市。市献血办、市中心血站紧锣密鼓地组织我市无偿献血人员报名、体检,根据需要确定了赴京献血人员,他们中既有企业职工、农民、商人,也有国家干部、教师、军人、科研精英等。
在北京,献血者经过体检和血样分析,进入献血室。根据身体情况,绝大部分人献了400毫升全血。大家在献血过程中按序排队,言语文明,举止得体,积极配合工作人员,显示了良好的文明素质。
据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副主任高东英介绍,洛阳是截至目前为奥运会提供稀有血型血液的少数几个城市之一,这次的任务完成得很圆满,反映了洛阳市无偿献血工作的组织能力很强,也显示出洛阳人较高的文明素质和对北京奥运会的热情支持。
人与人之间输血要求A、B、AB、O型和RH的阴阳性都必须一致,否则就很危险。稀有血型是指血液的RH呈阴性,RH呈阴性的血液在汉族人群中出现的比例大约为3%。,而在外国人中的比例要高得多。市中心血站目前掌握了400多个稀有血型的无偿献血者的详细情况,并通过不定期组织联谊活动,加强这些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证一旦稀有血型病人需要用血,马上就能联系到献血者。
上阵父子兵
洛龙区龙门村的李艮桥、李峰是一对父子,父亲48岁,儿子26岁。2002年,李艮桥在无偿献血时,知道自己是稀有血型A型血,回家后对家人说了,但儿子李峰当时在外打工,并不知道此事。第二年,李峰献血后,这家人才知道父子俩血型相同。
在北京,父子俩形影不离,互相照顾,父亲献血时儿子坐在身边照顾,轮到儿子时,父亲也陪在身边(如图)。
稀有血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遗传因素,一家人出现一个、两个就很罕见,但老李相信他的女儿也是稀有血型:“我回去后就让她去验验血!”
献血姐妹花
梁利娟、梁小娟是一对亲姐妹,住在洛阳新区村民安置小区,父母、哥哥和姐姐都不是稀有血型。梁利娟当初也是通过献血得知了自己血型的,当时她对这方面的知识了解很少,还有些担心:“万一有人需要这种血,找不到我怎么办?反过来,我不是也很担心吗?”后来,她得知市中心血站对稀有血型的人进行了登记,而且还经常组织联谊会,这才放了心。
这次献血,姐妹俩都报了名,也都入选了。采血那天,她们的动作很快,排到队伍的最前面,迫不及待地实现了“与奥运同行”的愿望。
新郎官顾不上度蜜月
献血者中有个新郎官陈柏根,胖乎乎的,戴副眼镜,给人朴实、憨厚的印象。他是稀有血型AB型。有人跟他开玩笑:“结婚第二天你就扔下新娘子走了,人家会不会生气跑了?”他神秘地说:“她真跑到山东去了——进货!”
陈柏根在我市一县城做生意,到北京前一天,他与心上人举行了婚礼,两人本来打算出去度蜜月,好好休息一下,缓解一个多月以来筹备婚礼的劳累,但是为了不失去这次为奥运献血的机会,陈柏根把新娘子打发到外地进货去了。
武警战士与患病女孩
有两名稀有血型B型的武警战士参加了这次献血活动,一个是市消防支队的李申锋,一个是市武警支队的赵宁。他们一身戎装,走路昂首挺胸,嗓音洪亮,非常引人注目。献血前,一个穿白大褂的姑娘点名点到李申锋时,他习惯性地立正,一声洪亮的“到”把姑娘吓了一跳,大家都笑了。
一次,李申锋被血站通知献血,偶尔听说是一个得白血病的6岁女孩用血,就在献完血后赶到医院看望。小女孩戴着口罩,脸色很黄,头发稀疏,明亮的大眼睛透着天真,李申锋和她说话,她一声不吭。李申锋心里很不好受,就对女孩说好好治病,病好了带她去看消防车,并当场表示,只要女孩需要,他随时献血。李申锋的领导对他很支持,多次和他一起去医院和女孩家中看望。
在北京,李申锋还惦记着那个女孩:“有一段时间没有她的消息了,不知道她的病好些了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