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旨在考查三项内容:理解(考查审题参悟能力)、语言(考查表达能力)、章法(考查驾驭构架模式的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们最容易在理解即审题这一块出现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思维的惯性逆反,二是思维的浅层表象化。
以材料作文为例,我们需要找到材料的实质性主题,而材料本身却并不是要面面俱到地告诉我们生活的一切,而是要告诉我们最主要的那一个——作者想要借助这个材料表达的那一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学会习惯性地寻找最重要最本质的那一个主题。
比如,2006年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乌鸦学鹰抓羊》的主题是“实事求是定位自己”,可是很多学生写成了“乌鸦勇于挑战自己,敢于创新思维”。需要注意的是,在合理、安全并且不违背客观规律的情况下,作一些建设性的突破叫创新,而盲目虚妄不切实际没有意义的求异求新叫愚蠢。乌鸦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学习老鹰,做了自己这一物种永远都不可能做得了的事情,应该是被批评的,那么主题应该是以乌鸦为反面典型教育人们要客观地给自己定位。
2007年全国卷高考作文《摔了一跤》提示“我们对孩子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正常挫折,给予了不合理的反应”,批评我们的教育走入了误区。可是很多学生批评家庭、社会、学校袖手旁观,或者批评小孩子独立性不强,这些都是只抓住了次要矛盾而忽略了主要矛盾。
材料作文中的人、物、事、情节都不是现实生活中人、物、事、情节的具体再现,而是一种含蓄的象征和暗示。作者想通过材料以形象性的暗示和启发给我们传达一个抽象的道理,所以我们不能揪住材料中的具体人、物、事、情节进行隔靴搔痒般的驳论和争辩。这种思维的浅层表象化让我们的作文缺乏深度,显得浮浅而没有可读性。
以命题作文为例,命题人命题的目的绝不是让学生浅显地就事论事,而是考查学生展开联想并由表及里、由具象到抽象进行详细阐述的能力。2006年北京高考作文《北京的符号》,若考生只说到“天安门”、“京戏”、“北京烤鸭”等,就属于审题不足,若能从抽象意义联想到“鲸吞天下的气概”、“圆润和谐的风度”、“兼收并蓄的胸怀”就理想多了。
理解能力的提高的确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可是很多同学的理解只是误入歧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不足,所以,在考前加大“少写作文多审题”的单纯训练,也能让我们的写作能力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