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3时10分,经过近4个小时的吊装、运输、安置,去年11月发现的“洛阳二号”古沉船(以下简称“洛阳二号”)终于“住”进了回洛仓遗址博物馆,与今年8月搬到这儿的“洛阳一号”古沉船重聚。
1【准备】为免二次破坏,“洛阳二号”“蜗居”铁笼
昨日8时许,《洛阳晚报》记者赶到“洛阳二号”的发掘现场偃师市首阳山镇义井村时,发现“洛阳二号”已被装进一个特制的铁笼中,船体一侧被枕木垫高了近一米,船体另一侧则与地面“亲密接触”。
《洛阳晚报》记者走近发现,铁笼是一个不规则的五边体,大致可分为三层:最外边一层由大量铁条焊接而成,是根据“洛阳二号”的体形量身定做的;第二层也由铁条焊接而成,与第一层不同的是,第二层的铁条分成数个扣子,与第一层的铁条合力将船身扣紧;第三层由毡毯和木板组成,与船体贴合。
“将‘洛阳二号’装进铁笼,是为了确保在搬迁过程中船身纹丝不动,避免遭受二次破坏。”在现场指挥“洛阳二号”搬迁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保中心专家赵俊卷解释,由于“洛阳二号”被发现时破损严重,船身倒扣、扭曲,因此在制订搬迁方案时,大家一致决定制作这样一个形状有些怪异的铁笼。
赵俊卷说,从清理船身到将船装进铁笼,整个过程用了两个月,其中将船装进铁笼这一个环节就用了20多天。由于“洛阳二号”被发现时船舱扣在沙堆里,因此在清理船身时,工人需要在船身下挖泥沙,每挖一段,工人就要钻到船身下清理附着在船身上的杂质。
完成清理工作后,工人要对“洛阳二号”进行防霉、防腐的杀菌工作,之后将船装进铁笼,等待吊装。
2【现场】历时近4个小时,“洛阳二号”搬进“新家”
昨日9时,大型吊车缓缓地将吊臂升高,随着铁笼上的钢丝绳渐渐绷紧,现场的人们都下意识地屏住了呼吸。十几分钟后,“洛阳二号”终于翻身靠在了旁边的斜坡上,现场指挥人员此时命令大型吊车司机将钢丝绳放松,附近的工作人员立刻上前检查钢丝绳和铁笼。
9时30分,在鞭炮声中,“洛阳二号”搬迁工作正式开始。大型吊车再次启动,准备将“洛阳二号”吊装至一辆卡车上。在此过程中,《洛阳晚报》记者发现,虽然“洛阳二号”与卡车之间的距离只有十来米,但整个吊装过程持续了整整20分钟。
在接下来的1个多小时内,工作人员先小心翼翼地将绑在铁笼上的钢丝绳去掉,又将4箱船身碎片装车,最后用绳子将船身和箱子固定好。一切检查完毕准备发车时,已经是11时了。
12时40分,载着“洛阳二号”的卡车终于到达回洛仓遗址博物馆,该博物馆前的空地上有一个大型板房,紧挨板房的是一张水泥做的“大床”。“‘大床’是专门给‘洛阳二号’准备的。”赵俊卷说,板房里“住”的正是“洛阳二号”的“好哥们儿”“洛阳一号”古沉船。
13时10分,当大型吊车将“洛阳二号”稳稳放置在“大床”上时,现场的人们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接下来,我们要给它盖房子了。”赵俊卷指着“洛阳二号”说。
3【意义】古沉船见证古代洛阳发达的漕运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主任赵晓军说,“洛阳二号”的船体结构与“洛阳一号”古沉船基本相同,初步推断两艘古沉船是清代的。
“洛阳二号”发掘现场距隋唐洛阳城12.6公里左右。根据史料记载,这艘古沉船所处的位置,正是隋唐大运河漕渠故道,同时与汉魏洛阳故城阳渠的故道有重合。它的出现,既见证了古代洛阳发达的漕运,也对研究隋唐大运河漕渠以及汉魏洛阳故城阳渠有很重要的意义。
赵晓军说,妥善安置“洛阳二号”后,他们将马上着手制订修复、保护方案,并等待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