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年画盛行,尤其在农村,年画是新年的主题,也是生活贫富的象征,不仅能增添喜庆气氛,据说还能驱凶迎祥。每值岁末,年画市场火爆,家家户户忙着买年画,贴年画。人们形容家贫常说:“家里穷得连张年画也贴不起。”年画在人们心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年画是我国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据《山海经》记载,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狼嚎之声,以致夜不成眠。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站立于宫门两侧,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员大将太辛苦,遂命画工将他二人的威武形象绘于宫门上,称为“门神”。后来,“门神”逐渐演变为年画。
小时候,一入腊月我们便开始盼着年画上市。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没有电视和书籍供人消遣,倒是有一种连环年画,就是带文字的画,像小人书一样,一幅小图片下面有一段文字说明,一张年画由许多小图片组成,图文并茂地讲述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记忆深刻的有《西厢记》《黛玉葬花》《梁山伯与祝英台》《岳母刺字》《哪吒闹海》《大闹天宫》《昭君出塞》等。我就是在那时知道了四大名著,对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钻进年画店里如痴如醉地阅读着年画上的故事。
过了腊月二十六,就开始贴年画了,这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先拿笤帚把墙扫干净,糊上报纸,量好位置,在墙上刷上糨糊,小心翼翼地把年画贴上去,再用小手均匀地按压一遍,以确保贴得牢固。
贴年画是有讲究的。大门上要贴“门神”,一个凶神恶煞的大汉手执大刀,头戴盔甲,身披战袍,让人看了不寒而栗,小鬼自然不敢来侵犯。灶房要贴“灶神”,灶神很慈祥,预示着一年四季天天开火,灶火旺盛,家境殷实,表达了底层民众最朴素的愿望。
中间的堂屋要贴“财神”,贴了财神爷就能保你四季发财,官运财运亨通。老人的屋里要贴“仙童拜寿”,一个胖娃娃骑在蛟龙身上,手托一盘仙桃,寓意老人长命百岁。接下来才是我们小孩子的屋子,屋里可以随便贴自己喜欢的年画。我把一面墙都贴得满满当当,这“半壁江山”成了我引以为豪的财富。
在那特殊的年代里,年画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快乐的春节,它丰盈了我寂寞枯燥的童年,我也在日渐泛黄的年画中长大。如今,年画风光虽已不再,但它给我留下的记忆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