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我们又一次被热浪卷进了三伏天火热的怀抱,然而与其在酷暑的漩涡里挣扎,不如趁机找点乐子——今天就在报纸上办一场“古代纳凉神器博览会”,从老祖宗的智慧中觅几分清凉。
凉席展区
凉席即竹席、苇席、簟(音同电),多用竹子、芦苇或藤制成,也有用玉石等制成的奢侈品,比如汉成帝皇后赵飞燕的妹妹赵合德寝殿里有白象牙簟,武则天的内宠张易之为他的母亲织犀角簟,唐懿宗爱女同昌公主的嫁妆里有犀簟、牙席,一件比一件名贵、奢华。唐《杜阳杂编》中有紫茭席,冬夏两用,用柔软的茭苇织成,睡在上面“光软香净,冬温夏凉”。下面介绍另三件珍品,主打有趣。
壬癸席
唐玄宗的异母兄申王李捴(音同总),肥胖怕热。据《河东备录》载,他发明了一款新型凉席:将猪毛刷净织成席子,“滑而且凉”,称“壬癸席”,因壬、癸在天干中均处北方,取凉爽之意。
夏清侯
北宋李清照写“红藕香残玉簟秋”,玉簟是竹席的美称。竹席还有个雅号叫夏清侯,出自南唐后主李煜的同母弟李从谦的游戏之作《夏清侯传》。文中“主人公”是一张命途多舛的竹簟。秦王“病暑”,其在炎炎夏日“专奉起居”,使秦王“四体生风,神志增爽”,故深受宠爱,被封夏清侯。后来秦王患寒疾,怕风,夏清侯便遭冷落,“潦倒尘埃中”。不过,被皇家冷落的夏清侯“时见于士庶家,亦得人之欢心”,其子孙后代遍及四方,承袭祖业。
黄琉璃
唐代韩愈曾深受暑热困扰,“自从五月困暑湿,如坐深甑遭蒸炊”。一日,他收到好友郑群馈赠的竹簟,“谁谓故人知我意,卷送八尺含风漪”。韩愈十分激动,请全家人一同欣赏,“携来当昼不得卧,一府传看黄琉璃”,还叫仆人扫地铺席,那黄琉璃“光彩照耀惊童儿”,不光好看,疗效也佳,韩愈“倒身甘寝百疾愈”。于是,竹席又有了一个代称叫黄琉璃。
凉枕展区
凉枕也是夏季常用之物,见于记载的有玉枕、瓷枕、竹枕、石枕、木枕、铜枕等。
瑟瑟枕
据《旧唐书》载,“福建盐铁院官卢昂坐赃三十万”,家有“金床、瑟瑟枕大如斗”。瑟瑟在此可不是说冷得发抖,而是指一种来自异域的碧色宝石。白居易诗称“半江瑟瑟半江红”,其中瑟瑟即指这种宝石的颜色。如深秋江水一般碧绿的宝石枕,光是看看就能消暑。
碧瓷枕
洛阳城东的巩县窑不仅是唐三彩的主要烧制地,还以烧制瓷枕闻名。与黄庭坚等并称苏门四学士的张耒(音同磊)便是其代言人。一年夏天,酷暑难当,张耒收到好友黄寔(音同十)送的巩县窑青瓷枕。他一高兴就写了首《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
青瓷枕
唐代沈既济在《枕中记》里讲故事,说道士吕翁送给书生卢生一个青瓷枕,卢生见瓷枕两头有孔,忍不住低头看,那孔渐渐变大,内有亮光,他竟跳了进去。卢生在枕中历尽富贵荣华,醒后方知皆为虚幻,这便是黄粱一梦。
药方枕
瓷枕上常见诗文,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瓷枕上也有药方。北宋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河南府等三十六州大旱,瘟疫流行,宋太宗发布《行圣惠方诏》,将治病良方发往全国各地,其中有一种载体就是瓷枕。在流传至今的宋代瓷枕上,枕面的青釉下有毛笔书写的药方,还有“淳化三年,太医局监督青龙寺御制”的字样。
凉床展区
竹禅床
竹床轻便,赏月就搬到楼上,赏荷就挪到池畔,比那玉床、金床可实用多了。冯梦龙在《古今谭概》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是唐朝诗人陆龟蒙住在笠泽(今太湖)时,有一架竹禅床,夏天睡着甚是凉快,天冷了则要铺上毡褥。这年十月,天已寒,侍僮忘了铺毡褥。陆龟蒙坐到床上忽觉冰凉,急呼侍僮快来给这“老人家”添些衣服,“不然,他寒我也寒”。
竹夫人
凉床上摆个竹夫人,更凉快了,这种古代常见消暑神器,至今仍在网上热销。竹夫人或用竹篾编成,或用整段竹子做成,中空透风。人们睡觉时将其夹在两膝间取凉,故又称竹夹膝。南宋陆游有诗称“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这竹夫人的雅号,与冬天用的汤婆子一样有趣。黄庭坚却觉得这么叫未免贬低了夫人,便改唤其为青奴。《红楼梦》里有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水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就是竹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