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哲文 | |
记者 李英杰 文/图
他是中国文物界“国宝级”的专家,他还是古建筑方面的权威,他16岁就在中国营造学社师从建筑大师梁思成和林徽音夫妇——83岁的罗哲文先生给人的印象却是一个“老小孩”:他脖子上时时挂着相机,看到新奇的东西都要拍下来,喜爱摄影的习惯已经伴随他半个世纪;攀登栾川老君山时,他拒绝乘坐滑杆和索道;他爱抽烟,几乎每时每刻手上都有一支香烟在冒烟;他爱喝酒,八旬高龄,仍在宴会上和老伴对饮……
谈起古建筑和文物,他时刻给每个谈话者以启发:
开发景区要自然与文化相结合
11月8日,罗哲文先生受邀考察了栾川老君山。在对当地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行考察后,他对山水景观的开发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他说,中国的文化特色就是自然和文化的交融。这与欧美不同:美国大多是自然风光;欧洲大多是人文景观。自然和文化交融,是老君山一大特色。
他建议通过发掘文化内涵,收集文物资料,提升老君山道教文化的地位。
他还强调,要做好规划设计,恢复景区原来的东西。景区不适宜再搞大的新建筑,“过大的建筑就夺了景了”。
丝绸之路和大运河申遗的倡导者
目前,洛阳正在参与申报丝绸之路和大运河两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作为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还是这两个项目的倡导者之一。
他说,与其他所有个体的世界文化遗产不同,丝绸之路是一条“线形文化带”,内容很丰富,形式很特殊。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洛阳的有关项目将入列其中。
罗哲文研究了一辈子长城,中国的两大奇迹——大运河和长城在他心目中地位十分特殊。前年,罗哲文去杭州考察运河上的一座桥,当地同志的想法对他触动很大。于是,他给全国政协写信,以全国政协的名义,将大运河纳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预备名单。
他说,相对于其他遗产,大运河申遗有一大特殊性,那就是大运河部分航道至今仍然在使用,并且在变化之中。当前的工作,是要摸清情况。洛阳作为大运河历史上的中心点,如今地上遗迹已经不存在了;地下部分,如含嘉仓等,则是运河上的重要遗迹。
保护洛阳文物的拳拳之心
从上世纪50年代起,罗哲文就多次来洛考察。他说,历史文化名城的设立,与上世纪70年代发生在洛阳的一次考古大发现有关:
那时候,洛阳玻璃厂的浮法生产线正在筹建。在打地基时,施工人员意外发现了武则天定都洛阳时留下的明堂和天枢遗址。罗哲文先生闻讯后十分重视,与当时国家建材局局长一起来到洛阳。他力主保护这些珍贵的遗址,上报国务院后,厂房建设最终停工并另选新址。
这件事给罗先生很大触动。后来,他按照工作程序,以全国政协的名义上报中央,为了保护那些曾经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或近代革命运动和重大历史事件发生地的重要城市及其文物古迹免受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1982年2月,第一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公布,洛阳名列其中。迄今,我国共批准101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相关链接
罗哲文,1924年出生,四川宜宾人。1940年考入中国营造学社,师从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等。1946年在清华大学与中国营造学社合办的中国建筑研究所及建筑系工作。1950年后,先后任职于文化部文物局、国家文物局、文物档案资料研究室、中国文物研究所等,一直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维修保护和调查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中国古塔》、《中国古代建筑简史》、《长城》、《长城史话》和《中国帝王陵》等。
罗哲文现任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