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商家再次拉开“促销大战”。各种促销手段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心理战术?且听心理医生的分析。
本周,记者在上海市场步行街附近,不到10分钟,先后接到四五份不同商家的“五一”促销宣传单,内容涉及服装、家电、日用百货、美容美发等,上面有“最低五折”、“最后13件”、“满100送80”等各种诱人的促销活动信息。涧西区33岁的周女士说,近一周内,她的手机几乎每天都能接到各个商场“五一”促销的短信,有些看起来“还真不错”,有些宣传的确激起了她的消费欲望,她已经约了朋友,打算节日里去逛逛。
市心理咨询中心高级心理咨询师王海滨说,消费欲望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被诱导出来,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消费的过程是一种交换,人们通过交换来调整心理,因此消费也是一种心理需求。商家的各种促销方式,每种背后都是在玩心理战术,所用的基本方式不外乎比较、暗示、制造紧迫感、视觉冲击、营造感性氛围等几个方面。
比较战术。“打五折”、“打八折”等折扣信息旁,往往会标注原价,让你轻而易举得出“便宜好多”的结论。价格落差会形成心理落差,此时,消费者很容易因贪便宜,而购买实际上并不非常需要的东西。
紧迫战术。“最后13件”、“前十名更优惠”等促销方式,其实是商家在人为制造一种紧迫感,“怕失去”的潜意识主导着行为,消费者很容易在这种紧迫感中,作出并不理智的决定。
视听冲击术。大幅视听广告,反复播出的宣传画面,其实会在人的潜意识里影响其消费心理。一些打着“尊老爱幼”旗号的定位市场产品,经过广告强化后,有效地诱发了消费行为。
暗示战术。宣传“把顾客当上帝”的服务理念,实际上是在传递一种尊重和享受。在介绍汽车等产品时,商家往往描述消费者将享受到的各种服务。这种虚拟交易的心理暗示,会使人对似乎已经拥有的事物不容易轻易放弃。
氛围战术。商场的灯光、装修效果以及卖方的赞美语言,会制造出或温馨或浪漫或高贵的氛围,这种氛围会使人处于一种愉悦和满意的情绪中,身在其中的消费者,很难作出理性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