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有1500多年建都史,古时为天之中,城之源,控以三河,固之四塞,山河拱戴,桥梁冠于华夏。
据记载,秦代时的洛阳官复道,是全国城市中最早的天桥。东汉时的上东门石桥,是我国最早由皇帝下诏、监工署名建造的大型石桥。西晋时洛阳七里涧上的旅人桥,是我国最早的石拱桥。隋代时洛阳的天津桥,是我国最早的开合桥(即桥梁上部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而进行移动,以利于船舶通过的一种特殊桥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洛阳的桥梁曾创造两个世界之最:1962年建成的龙门石拱桥,是当时世界上拱圈最薄、最平坦的大跨径石拱桥;1969年建成的嵩县前河大桥,是当时世界上单孔跨度最大的双曲拱桥。
另外,洛阳桥梁中的全国之最,比比皆是。洛阳黄河公路大桥,市区的中州桥、瀍河桥(东华桥)、牡丹大桥、瀛洲大桥,嵩县的吴村大桥、伊河大桥,新安的黄河索道桥,偃师的207国道伊河大桥等均榜上有名。洛阳在中国桥梁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具有光辉的一页。
隋唐宋时的天津桥(亦称洛阳桥、洛桥),是洛阳的骄傲。它不仅创造了我国桥梁史上的三个之最(最早以铁链连结船只架设的浮桥,最早建造鱼背形桥基即两头尖桥基的大型石拱桥,最早有营造图样的桥梁),而且是我国桥梁建造技术发展的缩影(由浮桥到石拱桥,由无建造图样到有建造图样)。在我国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都和它紧密相连。
从来没哪一座桥能像天津桥这样,与诗人的关系无比密切。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孟郊、刘希夷以及唐以后的众多诗人,为它的春光、夏风、秋色、冬雪、晓月、晚霞、传说、故事等所倾倒,进而描绘出一幅幅引人入胜的图画,也流传下来一段段诗坛佳话。“金谷园中柳,春来似舞腰。何堪好风景,独上洛阳桥”的诗句,流传千古;“天津晓月”的故事,深入人心。单单一座天津桥,就可以写一本厚厚的书。
洛阳的桥梁文化源远流长,厚重多彩。进一步挖掘和传承洛阳的桥梁文化,将对光大河洛文化和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助力良多。我市如果能借鉴苏州经验,开设一座“洛阳桥梁博物馆”,将能吸引更多的中华文化爱好者前来探源。
(作者单位:市交通局)
《河洛文化传承大家谈》栏目欢迎读者踊跃参与,就如何挖掘、保护、利用洛阳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宏观的角度建言献策,投稿方式见本版右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