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尽管肿瘤是种慢性病,但很多情况下并不好治,甚至十分棘手,医师常常无能为力。对于这种尴尬境地,作为医生,既可以摊摊手,无可奈何地说:抱歉,实在无计可施了!
但也可以换种应对方法:这就是积极给予帮助,想方设法给予安慰。因为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同样是医学职业赋予每个医护人员的职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关爱生命、敬畏生命、呵护生命与治疗(征服)疾病、祛除痛苦的有机融合。
几年前,笔者去看望一位老师的患有重病的儿子,走进病房,只见患者已处于浅昏迷状态,已属弥留之际。师母站在病床旁,轻轻地呼唤40多岁的病儿:“何医生来看你了!”只见患者动了动眼皮,动了动嘴唇。很显然,本人无计可施。我只能在他床边,轻轻地抚摸他的上肢和下肢;同时,既是自言自语也是和他说:“我来看你了,你好好休息,会好的!别心急。你的母亲和亲人都在旁边。”前后约20分钟,家属劝我离去。临走前,我对他说还会来看他的,患者有所反应。第三日早上,患者走了。
一周后,师母来学校专程致谢,笔者问何谢之有,笔者什么措施也没有采取过。师母说:“不!非常感谢,您那日来看他,和他说话,抚摸了他,他那晚安安稳稳睡了一觉,这是他生病从外地回上海后从未有过的。以前他每晚打镇静剂、吃安眠药都不行。他走得很安详。我一定要来面谢您!”这使我突然想起了本文开头的那句格言,感悟到能给予安慰与帮助,同样是医生的天职。
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
笔者亲遇这么一个病例:一对中年夫妻前来求诊,丈夫是晚期肝癌患者,神情沮丧,一言不发;妻子则啼哭不止,哽咽着说,他们刚刚挂了个名专家号,专家说最多两个月。笔者私下里想,也许这位专家并没有说错什么,从统计概率来说,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90%是在3个月以内。而在我们通过中医药的零毒调治下,她丈夫有一定生存质量地生活了整整2年,后因意外刺激,盛怒引起消化道出血,诱发肝昏迷致死。
两个月与两年,正凸显出只讲科学性与同时兼顾人性的医学之本质的差异所在:是默认事实、消极应对还是有所作为,正折射出医务工作者对人性的根本态度。如果因其必定要死就放弃治疗,那医学的任务就简单得多了!因为谁都难免一死。但是,人之本性,莫不喜生而惧死,莫不喜吉而恶凶!
患者是行医之本,人文是医生的灵魂。医生面对的是活生生的患者,而不是没有生命的机器。工程师可以不带任何感情地说:这架机器不行了,报废吧!而患者却永远无法接受医生这么说。医生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感情投入;不仅需要提供技术服务,更需要提供艺术服务。医生应该把患者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去尊重患者,关心患者,与患者交朋友。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活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他们的配合程度、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癌症患者更是如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不断地与癌症患者谈心和沟通后,患者与我们成了朋友。这不仅增强了他们生活的信心和战胜疾病的勇气,并且能积极配合治疗,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治疗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正如古罗马哲人曾经说过的:“医生给患者的,首先是心,然后才是药草。”(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