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在公安部部署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抓获制售地沟油主要犯罪嫌疑人32人,现场查获用地沟油炼制的食用油成品百余吨。侦查表明,目前一些地方已经形成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销售等六大环节于一体的地沟油生产销售产业链。
这些制售地沟油的涉案人员跨省作案、反警方侦查,也表明现在地沟油的“产业化”何其猖獗。在公安机关破获全国地沟油大案之时,我们更应该反思,为什么地沟油在重返餐桌的过程中出现了监管空白?从前段时间新华社暗访京津冀地沟油产业链到此次破获浙鲁豫地沟油大案,难道是跨区域食品监管协调的漏洞为地沟油重返餐桌提供了“方便”?
公安机关此次破获地沟油大案,说明跨省食品监管体制漏洞并非不可以克服。此次,正是因为公安机关具有全国办案的能力,所以能够打破地域局限,将线索一追到底。而此前,查处地沟油多是卫生等部门的事情。突破食品监管的地域限制,显然需要多个执法、职能部门的密切协作。
另外,除了破获食品安全大案、要案之外,还要完善行业的日常监管。在这个案件中,当地有关部门对格林公司以及粮油销售商多一些盘查,或许就会发现其中的疑点,遗憾的是有关监管部门没有做。而解决这个问题,或许应该向其他一些国家学习,从地沟油流出厨房后就全程备案,让其流向清晰可查。
根治地沟油,还要加大对制造和销售环节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如果明知是地沟油还继续销售,就涉嫌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及非法经营罪等多种罪名,必须依法追究;具体到个案,在抓获制假者之后,还要彻查地沟油的销售商,令售假者全部归案。
公安机关当场就查获散装假冒调和油、大豆油等107箱,罐装地沟油30余吨,可见格林公司长期生产的地沟油量有多大!这也意味着其下游销售环节可能非常庞大,被挖出来的只是冰山之一角。报道显示,和该公司发生财务往来的大多是粮油企业,那么,对这些企业应该“顺藤摸瓜”,展开后续调查,并向公众及时公布信息。
希望公安机关在查获制假窝点后,一鼓作气抓获所有的制假者和售假者,并会同检察机关查清有关监管环节的漏洞与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失职、渎职问题,更希望借此建立行业标准,进行产业引导,让地沟油流向生物能源等真正需要的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