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寒露,《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记载:“秋分后十五日,斗指辛,为寒露。言露冷寒而将欲凝结也。”意思是地面的露水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是天气从凉爽向寒冷过渡的转折点。
河科大二附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赵东鹰介绍,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出现“寒”字,即告诫人们应注意避寒养阴,根据天气变化及时增添衣服,注重身体保暖,以防寒邪入侵。
注重保暖防寒邪
俗话说:吃了寒露饭,不见单衣汉。赵东鹰表示,寒露一过,养生保健首先要做的就是保暖,尤其是保护好头部、膝盖和足部。秋季多风,风邪和寒邪入侵很容易让头部着凉,患者会出现感冒、头痛等病症。
“足部和膝盖保暖也很重要。”赵东鹰说,“百病从寒起,寒从脚下生。”人的双脚离心脏最远,血液循环较差,特别容易受到寒凉刺激的影响。根据中医的经络学说,人脚上有对应五脏六腑的穴位,脚与上呼吸道黏膜存在着神经联系,脚部受凉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致使身体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使人患上感冒、扁桃体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患有慢性气管炎、哮喘、心脑血管病的患者,病症往往还会复发加重。尤其是寒露过后,更要注意脚部保暖,故有“寒露脚不露”之说。
“骑电动车和摩托车的读者,最好戴上一副护膝,爱美的女性最好穿上长裤,以免膝盖着凉。”赵东鹰说,很多年轻人因为不注意保暖,时间长了容易患上退变性膝关节炎和滑膜炎,每到天凉的时候就会疼痛,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赵东鹰提醒读者,寒露过后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用热水洗脚既能扩张足部血管,加快血液循环,还能缓解一天工作带来的疲劳,一举两得。
注意养阴防“凉燥”
寒露过后,天气转凉,雨水渐少,从中医角度上讲,人们正处在秋季中的“凉燥”时节,在此期间养生还要注意养阴防燥、益脾润肺。读者可在均衡饮食的基础上,适当多吃些甘淡滋润的食品,如梨、冬瓜、藕、银耳、菌类、海带等。
寒露过后昼短夜长,注意早睡早起别熬夜。民谚有“露水先白而后寒”之说,其意为经过白露节气后,露水从初秋泛着一丝凉意转为深秋透着几分寒冷的“白露欲霜”,生动地反映出气温在不断下降。随着寒气增长,万物也逐渐萧索,这是热与冷交替的季节。中医养生专家提醒说,寒露过后,昼短夜长,要注意早睡早起,不要熬夜。
此外,这个时期的精神调养也不容忽视。“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秋风萧瑟,风起叶落,人们心中难免产生伤感忧郁的情绪,此时,一定要尽快调整好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对身体的健康有重要作用。
链接
寒露养生吃“根”菜
寒露时节养生保健不妨多吃些山药、莲藕等“根”菜。
山药既是中药,也是美食,是大家熟悉的滋补珍品。研究证明,山药中的B族维生素含量是大米的数倍,矿物质中钾含量极其丰富。此外,山药对于糖尿病有辅助疗效,除了易产生饱腹感,有利于控制食量外,还有改善糖代谢、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功用。
由于山药中淀粉含量较高,因此在食用山药时,最好能用山药代替一部分主食,也就是适当减少主食的量,尤其是糖尿病人,以免带来能量过剩的问题。莲藕中含有黏液蛋白和膳食纤维,能与人体内胆酸盐、食物中的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结合,使其从粪便中排出,从而减少脂类的吸收。
莲藕散发着一种独特的清香,还含有鞣质,有一定的健脾止泻作用,能增进食欲,促进消化,开胃健中,有益于胃纳不佳、食欲不振者恢复健康。
多吃蜂蜜少食辣
寒露的到来标志着秋意渐浓,天气转寒。营养专家提醒,在此时节要注意预防秋燥,在饮食调理上应常食蜂蜜少食辣。
秋天,尤其是寒露前后开始,空气中的水分逐渐减少,气候趋于干燥,人体同样会缺少水分。我国古代就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即:“朝朝饮水,晚晚蜜汤。”也就是说,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蜜水,既是补充人体水分流失的好方法,又是秋季养生、抗拒衰老的饮食良方,同时还可以防治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秋燥时节,还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食品,如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葱等。这些食品属于热性,多食容易上火。当然,将少量葱、姜、辣椒作为调味品,问题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
营养专家提醒,这一时节还应多食芝麻、糯米、粳米、乳制品等食物,同时增加鸡、鸭、牛肉、猪肝、鱼、虾、大枣、山药等食物以增强体质。瓜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水分、维生素、纤维等,对预防寒露时节出现的口鼻目干、皮肤粗糙、大便秘结等现象大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