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残存碑刻的拓片。 |
|
发现于新安县的伊厉王墓,和北京的明十三陵墓葬形制相同,为研究明代的墓葬形制及丧葬习俗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在2007年以来的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复查工作中,伊厉王墓吸引了众多对明史感兴趣的人。
一墓两碑立村边,墓道神道形制全
明伊厉王墓位于新安县磁涧镇老井村,此地地势北高南低,墓呈覆斗形,周长94.2米。现存的封土残高10米,经夯打,夯层明显,土质较硬,为黄褐色。墓道和神道(神道又称‘御路’、‘甬路’等,是通向墓区的索引大道)皆位于墓室南侧。
墓前东西两侧残存碑刻两通,距墓室35米,两碑间距为9米,高出地面90厘米。一为明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代宗朱祁钰继位之后,为追惟宗亲,派工科给事中奚伦致祭碑。另一为明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英宗朱祁镇第二次复正大位后,派道政司左参议兼翰林院侍讲刘定之祭文碑。
伊厉王朱木彝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五子,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生,封伊王,居在洛阳,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卒,故称伊厉王。葬在魏山,史载与其妃刘氏合葬。
当年做尽荒唐事,厉王千古留骂名
在历史上,“厉王”往往是暴虐之君的谥号。那么这位葬在此处的王到底做了什么事,以至于得了这样一个骂名呢?
明朝初年,朱元璋为了巩固皇权,先后分封诸子为王,镇守各地,目的在于“西北辽远,非亲子弟不足以镇抚而捍外患,其他则分王内地用资加辅焉”。但这位伊厉王既没有去抵御外敌,也没有帮助他的父亲治理天下,而是干了不少荒唐事。
做伊王后,朱木彝便在洛阳城胡作非为,残害百姓。他好武厌文,喜欢砍杀。经常挟弹带剑到市效游猎,遇到躲避不及的人,动辄斩劈,弄得血溅一身,而且生活荒淫。他死之后,明朝礼臣还奏请剥去他的爵号。
伊王作为一个世袭的爵位,他的继任者们,也颇像其祖。传到第六任伊王朱典楧时,更将恶的传统发展至顶峰。
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朱典楧终于在朝廷上下和洛阳百姓的同声谴责下,被明世宗削去伊王爵位,贬为庶人,终身囚禁在河南开封。多行不义必自毙,明代的伊藩王国就这样夭折了。
寥寥数语不足书,实物生生相辉映
《明史·诸王》伊厉王有传:“王名木彝,太祖第二十五子。建文三年封,永乐六年就藩洛阳,十二年薨。”清代《新安县旧志·封域志》:“县东三十里,北邙山上。”虽有记载但都是寥寥数语,甚为简略,而其墓志则较为详细,可以弥补史料的不足。
根据历史记载,明朝很多藩王墓都在洛阳,但确切位置由于年多日久、战火频繁,有的已经湮没,现存也多已被盗。而发现的伊厉王墓以及有关的墓志、碑刻,可以与史料记载互相印证。
专家称,伊厉王朱木彝墓的发现与保护,对伊王世系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