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少年老成 改革兴国
北魏皇室的传统,立其子必诛其母——如果哪个皇子被立为太子,他的母亲就要被赐死,目的是防止母后专权的事情发生。拓跋宏也不例外,他3岁的时候被立为太子,其母李氏立即被赐死,且被追封为皇后。
拓跋宏从小跟着冯太后长大,对生母没有什么印象,而将冯太后当做母亲。冯太后起初并不喜欢拓跋宏,这个工于心计的女人,担心早熟且聪明的拓跋宏长大了会不利于自己专权,因此常找借口虐待拓跋宏。
在充满危机的环境中,拓跋宏却以超乎常人的能力活了下来,显得那么成熟稳重,那么能适应恶劣的人际环境。少年拓跋宏深知,与冯太后对立是没有益处的,唯一的出路就是与其合作。所以无论冯太后怎么虐待他,他都坚忍到底,不仅表面上从不发怒,而且在内心也从未有过怨恨,尤其是在献文帝被毒死之后,他更加孝顺冯太后了。
冯太后渐渐改变了对拓跋宏的猜忌,开始用心培养这个小孙子。拓跋宏跟着冯太后,学到很多治国的道理,为日后亲政做好了准备工作。
冯太后非常主张民族融合,尤其是汉、鲜卑两个民族的融合。这一思想也传承给了拓跋宏,促使他最终推行了全面汉化的改革。
在冯太后的影响下,魏孝文帝拓跋宏自幼熟读儒家经典,仰慕汉族文化,曾派牧守祭祀尧、舜、周公等汉族先贤圣人,尤其是对于“至圣先师”孔子,孝文帝更为其加谥号“世圣尼父”,在中书省悬挂孔子画像,亲自祭拜。孝文帝又改中书学为国子学,尊司徒尉元为三老,尚书游明根为五更,仿效汉族三代成制。
北魏建国后,仍旧保持了部落时代的旧俗,百官不设俸禄,收入全凭自己的劳动所得。所以北魏的官员要想过上富裕的生活,战争时期就只能凭着真刀实枪在战场上掠夺,和平时期则唯有依靠权势进行贪污受贿。
官吏贪污必然导致百姓生活艰苦,百姓生活艰苦,又自然地导致社会不稳定。早在太武帝时,北魏朝廷就开始对贪污腐败进行严惩,此后北魏历代帝王都以严刑峻法来打击腐败现象,然而,屡禁不止。
公元484年,18岁的孝文帝决定抽掉贪污这团“烈火”中最大的一根柴——官员无薪。他下旨对朝中官员一律发放俸禄,同时对于贪污的官员处以更重的刑罚。结果政策仅推行了3个月,刺史以下因贪污被杀的就有40多人,其中甚至包括孝文帝的舅舅。结果,吏治迅速变得清明起来。
解决了官员贪污的老大难问题,孝文帝又向另一个千古难题——土地问题开战。公元485年,他下达了“均田令”,规定政府给予所有15岁以上的男子露田40亩,给予女子20亩,年老不能劳动或者死亡的,土地收归国有。此外,男子还可得20亩桑田或10亩麻田,女子则可得10亩桑田或5亩麻田,用来种植桑麻,并且可以世代相传,不用交还给国家。
对于受田者,国家只收一对夫妻一年一匹帛、二石粟的税。于是,大量的失地农民获得了土地,北魏的生产力得到发展,政府的收入也随之增加了。
北魏的物质基础越来越丰厚,孝文帝开始着手解决发展北魏精神文明的问题。
孝文帝倾心中原汉文化,并不是简单地追求“时尚”,而是为了“拥抱文明”。孝文帝是个理性的改革者,他清楚地看到本民族文明在太多地方处于落后的状态,如果要发展,就必须进行中原汉化。而要中原汉化的话,最好把都城迁到中原文化最发达的城市——洛阳。
然而,北魏贵族、大臣中,绝大多数都是鲜卑人,习惯了平城的严寒生活,对中原温和的气候感到惧怕,所以大多反对迁都。为此,孝文帝巧设计策,说服了贵族、大臣。
(摘自洛阳市地方史志编委会编的《千年帝都 百代帝王》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