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毛新卓 |
|
中国鼓文化源远流长,流传于民间的鼓也是五花八门,伊滨区李村镇毛村就有擂盘鼓的传统,据说已流传600多年。
1941年毛新卓就出生在毛村,在他的记忆中,一到春节、元宵节,村里人就要擂鼓敲锣。小时候,他和村里许多孩子都喜欢锣鼓,但大人不让他们摸盘鼓,怕把金贵的盘鼓摸坏了。长大后,他到李村镇陈沟村当了一名中学教师,仍为没有机会学习擂盘鼓而遗憾。
2001年,毛新卓退休了,可那时村里的盘鼓也不大有人擂了,这让喜欢鼓韵的毛新卓心里空落落的。凭着对这门艺术有增无减的热情,他开始学习擂盘鼓,并和十来个同道中人成立了毛村同乐社。今年3月27日,记者见到这位硬朗朴实的老人时,感受到了他为传承这一民间艺术而奔走不息的热情。
说老实话,就像其他日渐式微的民间艺术一样,已趋没落的盘鼓当然不能给毛新卓带来什么,每次去外地参加演出,大家都是自备吃的喝的,而且盘鼓比较贵,同乐社也没经费来源,根本没钱及时更换家什,只能等村里谁家庆祝乔迁之喜,才会被请过去擂擂鼓,每次凑够一点儿钱,就赶紧去换新鼓。
2011年农历三月三,万安山举办庙会,同乐社去了一二十人擂鼓助兴。当时,现场观众将他们围得水泄不通。有什么比遇到知音更令人兴奋的?擂得好的人,身上披红挂绿,就像得到了最高奖赏,那种荣耀绝不亚于歌星在台上表演。毛新卓告诉记者,早些年干农活干累了,大家都喜欢坐在田埂上,一边在大腿上打着节拍一边传授鼓谱,既传承了技艺又玩得很开心,不懂鼓韵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乐趣的。
不过,说到传承,这位七旬老人却忧心忡忡:盘鼓的谱子用现代文字符号和乐谱根本没法记录,全靠口传心授,可现在,村里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有几个留守的妇女在学。而盘鼓擂得好的都是超过60岁的老人,毛新卓担心,他们作为伊滨区的搬迁户,将来一旦从村里搬到高楼上居住,想叫几个人操练一番都难,鼓谱已面临失传的危险。毛新卓的担心并非没有依据,据他讲,离毛村不远处有个油赵村,在他小时候,油赵村的人常来毛村卖笔,一听到毛村有盘鼓声,卖笔的人接过鼓就会擂,可现在油赵村会擂盘鼓的老人大都过世了,油赵村的鼓艺几近失传。
毛新卓说,各村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这也加快了很多民间技艺的失传。毛新卓说起一个小插曲:袁沟人会耍狮子,狮子尾巴会活动,毛新卓曾在袁沟学了两年耍狮子,想弄明白狮子尾巴怎么动,可就是没人教他。同样,毛村也不外传盘鼓谱。
“毛村盘鼓流传多年,我真担心有一天技艺失传,希望有关部门能组织人员抢救一下这一古老的技艺。 ”老伴嗔怪毛新卓好管闲事,他却说:“人总要做些什么,不能平庸地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