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最近,两则新闻引起社会关注:一则是“假鸭血”事件,当事人是稻香村和北京第五肉联厂;一则是“油条哥”刘洪安,他承诺:本店油条用油每天都是新油。
两则新闻被高度关注,凸显出这个时代的诚信之惑。
诚信,我们究竟该如何评价,路又在何方?
我们看到了“三聚氰胺”、“瘦肉精”、“皮革奶”、“涉毒胶囊”、“假拍赝品”、“学术不端”等事件;我们看到,有的火车站出站口,出现“请不要搭理陌生人问话,谨防上当受骗”的牌子。
“改革开放30多年,最初的目标很物化。当物化的目标陆续实现,人们开始把更多的目光聚焦到精神层面。但偏偏在社会转型期,诚信这个问题让人纠结。”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谷长岭这样说。
诚信缘何缺失?
“简单地说,就是社会转型过程中,此前各种社会诚信的社会性条件和要素崩解了,但新的相应的社会性条件与要素还没有建立起来。”南开大学教授王处辉一针见血地解释。他指出,如中西方社会价值体系的某些因素,被一些人按自己的利益要求选择出来进行机械结合。如中国传统的功利理性是与诚信及群体主义道德相匹配的,但当下有些人却只想要功利理性。
王处辉还指出,好的市场经济是与法治社会相匹配的,而法治社会建设的前提,是公民普遍认同的法治精神。问题是,中国的民众还没有普遍形成法治精神。
“生活环境改变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中央党校教授徐平认为,我们过去的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诚信缺失者要付出很高的风险成本。今天的中国,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人情世故相对淡漠,不讲诚信者的收益可能大于其风险成本,这也会打击人们讲诚信的热情。
诚信如何重建?
“政府诚信应当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苏州大学法学院教授杨海坤建议,建立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诚信缺失责任追究机制,保证公众具有追究和惩罚背信弃义行为的权利。
同时,社会诚信必须用法治加以保障。一些严重不诚信、不道德的行为就是违法行为,法律的惩处将为诚信提供最有效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