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三彩风·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诗意端阳
走不出的光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2 年 6 月 21 日 星期    【打印】  
诗意端阳
□张金刚
  初夏端午,顺阳至上。缅怀屈原,哀思无限。慎终追远,勉励后人。

  楚臣屈原,怀举贤授能、富国强兵之宏愿,主联齐抗秦,驱逐外辱以定邦。然遭异己排挤,无奈愤然离职,被逐出都城,流放沅湘。忧国忧民之情,述诸笔端,书就《离骚》、《天问》、《九歌》之经典,永世传诵。惊闻国都沦丧,心如刀绞,五月初五,愤笔《怀沙》,怀抱巨石,投江汨罗。

  百姓哀痛,纷涌凭吊,引舟竞渡,沿江招魂。投放鸡蛋饭团,以饲鱼虾;倾倒雄黄药酒,以毒蛟龙;楝叶包饭缠丝,以防龙食,唯愿保全屈原真身,昭示仰慕敬重之心。故尔,食粽子、喝雄黄、赛龙舟,既成传统,传承至今。唐朝文秀,赋诗《端阳》:“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北宋张耒作诗《和端午》:“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世代绵延,情丝犹长;励志爱国,忠义流芳。

  端阳日中,设宴“尝午”,粽子蒜头,美酒飘香。

  端午食粽,溯源古时。春秋时期,菰叶包黍,状如牛角,称“角黍”;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草灰水浸黍米,菰叶包成四角,称“碱水粽”;晋代,糯米拌以中药益智仁,称“益智粽”;南北朝,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称“杂粽”;宋代,已有果品入粽,称“蜜饯粽”。历代沿袭,种类益丰,盛行不衰,璀璨纷呈。

  佳节食粽,意趣无穷。晋人周处《岳阳风土记》有云:“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观之,粽叶翠绿,糯米莹白,大枣鲜红,板栗褐亮,色彩明快,爽人心境。或三角,或如枕,或菱角,或元宝,或秤砣,或小脚,形状各异,惹人喜爱。食之,糯米黏软,红枣甜蜜,板栗香面,干果脆生,清香四溢,沁人心脾。或假以鲜肉、火腿,或假以香菇、干贝,或假以桂圆、蜜饯,五味俱全,美不可言。

  时至夏日,百病易生,艾草菖蒲,雄黄香囊,借以驱毒,祈保安康。

  清代顾铁卿《清嘉录》有云:“截蒲为剑,割蓬作鞭,辅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艾叶悬于堂中,剪为虎形,辟邪驱瘴。菖蒲插于门楣,化作箭形,驱虫清气。大蒜挂于门上,味烈刺鼻,驱毒保健。陈示靓《岁时杂记》云:“端午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精致香包,香气扑鼻,或垂于胸前,或悬于腰间,或揣于衣内,防病健身,传情达意。古语曾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泡酒,或饮之,或洒于墙角,或在童额画“王”,祛毒解痒,辟邪防疫。平常之物,以祈康健,理想朴素,意蕴深长。

  端午时节,万物荣发,万桨齐动,龙舟竞渡,号声雷动。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桡。”唐人张建封之《竞渡歌》,寥寥数语,极言龙舟竞渡之热闹。丽日风和,烟波浩渺,五色龙舟,一时齐发。龙头高昂,龙尾摇摆,龙身挺进,万夫齐喝,鼓声震天,奋力开桨,齐心协力,竞渡争先,一往无前。

  古也端阳,今也端阳。中华情结,皆寓端阳!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