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上二年级,他天资聪明,成绩也不错,不过一到下午放学,他总是被老师留下,不是作业没带就是上课捣乱,是班里的问题孩子。
那天,儿子做完作业,我让他自己检查,他磨磨蹭蹭极不情愿地看了一遍,然后递给我。我突然发现他写的“取”字耳朵旁提这一笔出头了,我记忆中是不出头的,于是说,“耳”下面的笔画不出头,这个字写错了。
儿子当时就翻开字典让我看。我不相信,怀疑他趁机在词典上添了一笔,于是拿橡皮擦来擦去。儿子眼圈红了,从我手里夺走了橡皮。
果然是我错了。我赶紧跟儿子道歉:“对不起,妈妈错了。要不是这次检查作业,我会永远错下去。感谢你帮我纠正写错了这么多年的字。”儿子破涕为笑。
接着我要求他预习第二天的课文——北宋苏轼的《赠刘景文》。他抑扬顿挫地读了一遍,突然问我,是“正是橙黄橘绿时”还是“最是橙黄橘绿时”?课本上是“正”,练习册上却是“最”。儿子问我到底哪个对,我还真不知道,于是让他上网查查。在多种解释中我让他确定一种,他想来想去最终确定了“在古代,诗歌的主要传播渠道不是书籍,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这样的话,就会出现这种个别字相近的情况,因此,会出现个别字句的不同,并不是教材的错误”这一解释。
我让他第二天上学再问问老师,并趁机表扬了他的认真,他高兴得手舞足蹈,合不拢嘴。
接下来我问儿子为什么总是被老师留下,他一脸窘相,吭哧半天才冒出一句:“在家里你整天骂我,在学校老师总是对我没笑脸,同学也不跟我玩……”我说:“那还不是因为你不好好写作业,上课捣乱。如果你好好写作业,遵守纪律,成为班里的好学生,同学就会跟你玩儿了。”他两眼放光:“真的吗?”我郑重地点点头:“只要你肯努力。”
儿子的话顿时多了起来,告诉我他心里装着一个秘密:长大了考哈佛。他要设计好大好大的飞船,把外星的小朋友接到北京过六一。
我告诉他,要想考哈佛,从明天不被老师留下做起。他红着脸跟我拉了钩。
第二天放学,儿子果然没被老师留下。一进屋他就向我报喜说,他拿着语文课本和练习册问关于苏轼诗的问题,老师说两种都对。课堂上老师表扬他了,并奖励他一朵小红花。全班54个人只有他没得过小红花,这次墙上小红花栏里他的名字旁不再是空白了。我也兑现奖励诺言,不再整天骂他“没一点自尊心”。
没过多久,儿子告诉我,现在同学都愿意跟他玩了,他不再感到孤独,因为他知识面广,还被推荐为科学课的课代表。他说,他要争取当三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