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讲人档案:丁天赞 洛阳心理咨询研究会秘书长、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 学生在现场提问。 |
|
60%的人高考发挥不如平时
据调查,高考时只有近40%的人能正常发挥出自己的水平,60%的人发挥不如平时,超常发挥的人少之又少。
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能正常发挥?丁天赞说,主要是因为压力和焦虑。除了考生自己的压力和焦虑外,还有一部分来自于家长和社会各界。
面对高考,家长似乎比孩子更上心、更焦虑。有新闻报道称,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竟然毒死池塘中叫声响亮的青蛙;找邻居吵架,让邻居半夜不要冲马桶……这种神经质、不理智的行为会影响孩子,给他们造成巨大的压力。
带着压力上考场,如何能考出好成绩?
看看这个有关博弈的说法,如果赌注是个烂瓦盆,博弈者的心理压力一定很小,完全可以自由发挥,如果赌注是个金钵,博弈者的心理压力会增大,可能发挥失常。
博弈如此,高考也是如此,需要一定的压力,但压力又不可过大。适当的压力和焦虑,能带来紧迫感、提高学习效率,但是过大的压力只会让学生感到疲惫不堪。
制定目标 跳一跳能“摸”得到
有的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我这次考不好怎么办?高考考砸了怎么办?”由此可能衍生出别的假设和猜想,如:“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可能与幸福人生失之交臂。”
学生所想的一切,没有一件是已经发生的事情,全部是自我假设,越想越害怕,越想越认为这些就是真实存在的。如果这种假设一直存在,就会导致学生无法专心学习、变得不自信、焦虑、狂躁,也许,假设真的会变成现实。
为什么会有这种假设?压力。为什么会有压力?丁天赞认为,一部分原因是学生把目标定得太高了。凭自己实力能上二本、三本的,非要把目标设定成一本,能上专科的,发誓非本科不上,面对难以实现的目标,消极低沉的情绪必定会时时伴随。
考大学必须承载巨大的压力吗?刚刚过去的2012年高考,河南考生人数约为82.5万,是报名人数连续下降的第四年。考生少了,招生计划不仅没减,反而增加了4.2万。在这一增一减之间,我省高招录取率约为86%,也就是说约86%的考生能够跨入高等学府的大门。
为什么大学越来越好考,而家长和学生的压力却不见减小呢?因为,多数家长和学生都把目标定得过高,都想上一本,压力能不大吗?
考上一所好大学是无数考生的梦想,但是目标的设定一定要切合实际,在现有学习成绩的基础上适当拔高是最好的,跳一跳,能够得着,这就是目标设定的标准。过高的自我定位只会加重心理负担,对提高学习成绩帮助不大,适当地降低目标并不是一件坏事。忘掉所谓的名次,专心于学习,这才是最佳的状态,适当自我疏导和放松也是非常好的减压方法。
家长也要在言谈举止中表现出对孩子的信任,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最忌讳的是嘴上说:“考多少分都无所谓。”行动上却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成绩。在人与人的交流中,有70%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和神情传递的,仅30%是通过语言,孩子不仅看重家长说什么,更看重家长是怎么做的。
善思考的孩子是真勤快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应对高考的道路上,每一个孩子都不敢懈怠,但是找准方向有时比低头走路更重要。
一位家长在现场提问,她的女儿是一个勤快的孩子,每天都会坚持做大量的习题,但是考试成绩却不如比她做题少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很不舒服。
为什么付出的比别人多,收获却不如别人多呢?这里就存在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如果只注重大量做题,却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就无法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不能查漏补缺,不能多角度思考问题,不能把知识往深处挖掘,所以,即使做了大量的题,提高也会很慢。
要在做一定数量题的基础上,开动脑筋,多思考问题,善于总结反思,才是聪明的、真正勤快的孩子,成绩才能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