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自己最优秀的博士生放弃科研,选择去当中学教师,这让66岁的中科院数学所教授程代展一夜无眠。而在有同样经历、从中科院物理所博士毕业转而做科研管理的吴宝俊看来,一些年轻人逃离科研的原因,是身体、精神、理想三方面的过度透支与家庭、社会、自身的多重压力。(11月23日人民网)
小洛观点 留守太寂寞,回报少,浪费青春
老谭观点 寂寞是为了厚积薄发,走了可惜
老谭: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坚定不移。搞科研需要时间的积淀,否则难出成果。暂时的寂寞是为了更大的成就。
小洛:沉寂多年后抖出旷世成就的人确实有,但是苦苦钻研一辈子,也没出成绩的人更不在少数。这些人坐了多年的“冷板凳”,有的自怨自艾,有的甚至沦为瞎混的“学术油子”。
老谭:哪个行业不是这样?想要成功,就必须默默地努力。
小洛:一方面是科研的枯燥和疲惫,另一方面是高薪工作的诱惑,放弃科研很正常。
老谭:搞科研和搞教育一样,都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如果人人都抱着“良禽择木而栖”的态度,科学还有什么未来?如果我们的科学前辈都跟你想的一样,我们可能还不知道电为何物,还靠点煤油灯过日子。
小洛:科研目前也是一种职业,同其他谋生手段并无两样。假如父母要靠你养老,兄弟姐妹要靠你支援,而你读到博士还没能改善家人的生活,你咋想?
老谭:科研这么一个神圣的有创造性的行业,真是应有更好的保障。假如大环境让年轻的科研人员选择逃离,那就太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