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5月8日,本报A06版以《爸爸,蔓蔓想你,想回家……》为题,报道了8岁女孩蔓蔓被父亲“存”到早教中心10个月,如今迫切需要户口证明以报名上学,可其父音信全无一事。17日,蔓蔓被叔叔、表哥接回家乡。但她能否等到爸爸,能否落实户口如期入学,以后的生活会怎样,仍牵动着很多市民的心。(见本报18日A05版报道)
蔓蔓终于回家了,但这个家没有爸爸妈妈,生活的艰难和贫困也是一目了然。她能否如期上学,以后的生活状况如何,我们很担心。
蔓蔓不属于常规意义上的孤儿,但妈妈、爸爸在哪儿,对蔓蔓来说都是个谜。失去父母庇护,被爸爸多次“存”在早教中心的经历,无疑将使蔓蔓稚嫩的心灵受到伤害。
如果不是被早教中心的老师好心收留了,蔓蔓该在哪里存身?我们的身边,还有多少像蔓蔓这样无法得到父母照料的孩子?
这些孩子,有的是单亲家庭,父母一方去世,另一方长年不在家或再婚,成为“事实孤儿”;有的因父母有病或家庭生活极度困难,得不到基本照顾。这些孩子常难以被纳入国家孤儿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内,监护人缺失,无经济来源,日常生活和就学难以保障。这些孩子的父母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意愿抚育他们,成为亟待政府和社会救助的群体——“困境儿童”。
幼小的他们,没有能力摆脱困境,也无力为自己发声。如何发现他们,帮助他们?需要将儿童福利政策服务对象适度扩大,建立普惠型儿童福利体系。
如今生活在叔叔家中的蔓蔓,该得到怎样的社会救助?
保护“困境儿童”,除了依靠政府,也应充分动员个人、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力量。比如,由政府部门、非政府组织、志愿者、民间社团等组成保护未成年人的机构——它们既是服务机构也是保护机构,这一立体网络有利于实现政府、社会、家庭对“困境儿童”保护的无缝对接。
将救助儿童范围覆盖到全体“困境儿童”,我市洛宁县已走到了全市甚至全国的前列。他们通过整合财政资金、吸收社会资金、举债等方式筹措资金,在全国率先成立困难儿童救助基金。不仅如此,对“困境儿童”,除了进行成长期间的心理辅导,他们还对其监护人进行培训以改善他们的教育方法,来保证孩子能够健康成长;除了为“困境儿童”提供学费、生活费补助,以后还将安排他们接受全免费职业技能教育。
这一对“困境儿童”的救助模式,如果能在更大范围内被普及、复制,将能使更多像蔓蔓这样的“困境儿童”摆脱不幸命运,在阳光下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