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5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6 鼓励胜过奖励
09 可怕的抢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3 年 5 月 20 日 星期    【打印】  
16 鼓励胜过奖励
看家教宝典 寻幸福良方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喜欢用物质奖励刺激孩子努力学习或做好某一件事。家长的初衷是好的,但实际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何以如此?因为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的需求程度。现在的孩子,物质需求得到了很大满足,物质奖励已不能激发他们的热情。家长和孩子做交易,即使极具诱惑力的物质刺激,带给孩子的心理冲击也是表面的、阶段性的,而不是深层次的、持久的。而稳步提高学习成绩,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踏踏实实的学习态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这些是物质刺激难以达到的。

    实践证明,物质奖励非但解决不了孩子的问题,还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第一,物质奖励给孩子的是消极的心理暗示。

    “今天妈妈不在家,你跟着姥姥,一定要乖乖的,表现好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本来是个不乖的孩子,如果今天不惹姥姥烦,我就奖励你。”这给了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也就是不信任孩子。

    第二,物质奖励助长了孩子的功利思想。

    不少家长把奖励当诱饵,他们并不知道,这是在培养孩子患得患失、虚荣浮躁的功利思想。庸俗的奖励带不来高尚的动机,一旦达到目的,奖励兑现了,他的学习热情就会骤然下降,学习成绩也会跟着下滑。

    滥用奖励还会造成孩子产生依赖心理,无论父母要求孩子做什么,都必须给予奖励,没有奖励就没有动力。长此以往,孩子还会把这种功利思想带到学校和社会,不管是什么人,对自己有任何要求,不给甜头就不干。

    第三,物质奖励让孩子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

    为了得到某种奖励,孩子也会付出一定的心血。可随着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值的不断增加,孩子往往达不到那个高度。这时孩子心里很矛盾,虽希望获得奖励,却不能总取得理想成绩,便会把学习和奖励对立起来。对立情绪让他无法集中精力学习,越来越有挫败感,慢慢地,孩子就会讨厌学习,甚至憎恨考试了。

    回顾我对女儿的教育,可能是无意间遵循了教育规律,因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女儿贾蕾从学前班到初三一直是尖子生,考百分是常事。初一至初二的八次考试中,女儿七次是全年级第一,但我们从来没给过她任何物质奖励。孩子每次拿回成绩单,我们总是高兴地说:“非常好!”“太好了!”其实,写在我们脸上的喜悦和满足,就是对女儿最好的肯定,这就足以鼓舞女儿再接再厉、勇往直前了。

    一个名叫玛莉·班尼的美国小女孩曾写信给《 芝加哥先驱论坛报 》,说她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她帮妈妈把烤好的甜饼送到餐桌上,得到的只是“好孩子”的夸奖,而那个什么都不干、只知道捣蛋的弟弟戴维却能得到一个甜饼。她想问一问该报纸儿童版《你说我说》栏目主持人西勒·库斯特先生,上帝真的公平吗?为什么她在家和学校常看到像她这样的好孩子被上帝遗忘了呢?

    西勒·库斯特也非常困惑。多年来,他收到孩子们有关“上帝为什么不奖赏好人,为什么不惩罚坏人”之类的来信有上千封,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这些问题。

    在一次朋友的婚礼上,他找到了答案。牧师主持完订婚仪式,新娘和新郎互赠戒指。由于过于激动,一对新人阴差阳错地把戒指戴到对方的右手上。牧师看到这一情景,幽默地说:“右手已经够完美了,还是用它来装扮左手吧。”西勒·库斯特茅塞顿开。右手成为右手,已经够完美了,没有必要再戴饰物了。

    同样的道理,那些有德的人,之所以常常被忽略,不就是因为他们已经非常完美了吗?上帝让善人成为善人,就是对善人的最高奖赏;上帝让恶人成为恶人,也是对恶人的最大惩罚。请问世界上还有比这更大的奖赏吗?还有比这更严厉的惩罚吗?

    西勒·库斯特发现这一真理后兴奋不已,当即给玛莉·班尼回了一封信——《上帝让你成为一个好孩子,就是对你的最高奖赏》。这封信在《芝加哥先驱论坛报》刊登后,在很短时间内被美国及欧洲千余家报纸转载,并且每年的儿童节,他们都要重新刊载一次。这一观念之所以能广泛传播,是因为能被人们普遍认可。

    (摘自《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 著)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