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朗西斯·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好奇则是知识的萌芽。”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却经常对孩子说:“不受苦中苦,难得人上人。”“学海无涯苦作舟,书山有路勤为径。”大部分家长把这些话当成“至理名言”“教育圣经”来教育、激励孩子,但这样的说教对孩子的学习不但没有帮助,而且会起反作用。
为什么会是这样?一句话,家长犯了一个严重违背孩子求知规律的错误。这些关于“受苦”的说教,潜台词是:学习是痛苦的。为了让孩子刻苦学习,家长把学习目的描绘成了充满阳光、鲜花的乐园,却把学习过程看成了一服苦药。想让一个懵懵懂懂、心智不健全的孩子,非常乐意地品尝苦涩的过程,为家长给他精心绘制的虚无缥缈的美好蓝图而努力奋斗,这无疑是痴人说梦、异想天开。
人的天性就是逃避痛苦、追求快乐的,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更为明显。对一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大谈“痛苦和幸福是孪生兄弟”这样的人生哲理,显然不合适。何况大多数家长对“痛苦和幸福”这个哲学命题的认识还比较肤浅,对这个人生大课题的诠释停留在感性层面,故而对孩子谈及此话题时只能干巴巴地说教,把生涩的观点强加给孩子。天长日久,孩子就会痛恨“刻苦”了。
鉴于此,我没有对儿子进行和“苦”有关的说教,而是刻意在儿子的求知过程中注入一些快乐因子。为了培养儿子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动了不少脑筋。
我给儿子讲了一些我总结出来的数字规律。刚开始,儿子虽觉得好玩儿,但心存疑惑。我因势利导:“这些是爸爸对数字的一些感悟,也不一定完全正确,爸爸想让你验证一下。如果你能验证出其中的一个错误,就刮爸爸一个鼻子。”我就这样鼓励儿子多做题。儿子觉得很有意思,就不断地做乘法题,这个效果正是我希望的。
在我的引导下,儿子对数学产生了浓厚兴趣,进入高中后,即便在学习成绩全面滑坡的那段时间,他的数学也能保持中等水平。他说:“数学太有意思了,适当的时候,我还要再学习高数,进一步培养我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第一,不要把孩子的学习和“苦”联系在一起,避免对孩子进行和“苦”字相关联的说教,把“苦”字从孩子求知的潜意识里清除出去。
第二,千方百计在孩子学习前制造快乐轻松的气氛,让孩子感到学习是一件惬意、有趣且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情。
第三,家长朋友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千万不要在孩子学习前、学习中制造不愉快。学习活动中一旦融进了不和谐因素,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第四,要特别关注孩子在学习中的心情和感受。如果孩子感到不快乐,学习状态欠佳,父母应让孩子停下来,调整一下心情,帮孩子卸下身上的包袱。
第五,孩子向家长询问学习上的任何问题,家长都要极其耐心地、饶有兴趣地给予解答,切忌草率应付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第六,不要把学习强加给孩子。企图让孩子一日间解决多少问题、短期内提高多少成绩是不科学的,也是违背学习规律的。
第七,聪明的家长会让孩子处在“学习饥饿状态”。他们不让孩子学习时间过长,不让孩子感到太累。让孩子有学有玩、有劳有逸,让孩子永远对学习有新鲜感。他们总是提醒孩子休息、娱乐。有了这种“饥饿”的刺激,孩子学习的“食欲”反而会大增。
第八,善于捕捉孩子兴趣的火花,及时给予“助燃”。比如,孩子刚学习物理、化学时,家长可结合课本给孩子讲一些该学科的发展历史、相关科学家的故事,以拓宽孩子的知识面,增强孩子对该学科的兴趣。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嘉纳认为,引导孩子进入心驰神往的境界是最理想的教育方式。孩子从事他喜欢并能从中得到乐趣的事,才能有最佳表现。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家长都成为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高手,但我们呼吁所有的家长都不要成为扼杀孩子求知欲望的“刽子手”。
(摘自《改变孩子 先改变自己》 贾容韬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