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我市曾在去年向全市招募城市防汛志愿者,但预计300人的招募量,最后仅52人报名。今年再征志愿者,得到了众多网友和热心市民的积极响应,已有人开始积极报名。(见本报今日A07版报道)
“逢暴雨就积水”能彻底解决吗?
虽然连下了几天雨,但市区主要积水点大多并未出现明显的积水。这跟市政部门充分重视、早做预案有关,跟“人等雨”防内涝策略有关,跟防汛队员们在积水点彻夜守候、连夜下渠冒死排险有关。但毋庸讳言,最大的“功臣”还是老天——雨下得匀实,基本未出现短时间内的强降雨。
雨天道路积水,确实给市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甚至会给生命财产带来威胁。不少人疑惑:多少大事都办了,对这个“逢暴雨就积水”的头疼事,就不能设法彻底解决?为啥还需要防汛志愿者?
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之所以会积水,是因为水无法及时通过排水管道排出去。为啥排不出去?有雨水、污水管道合流的问题,有泵站力量不足的问题,但最大也是最好理解的问题是——管道不够粗。我市大量的排水管网还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的,管径普遍偏小,一遇暴雨,进来的水多,出去的水少,必然要积水。
再者,这些年城市不断发展,地面硬化的面积越来越大,雨水渗不到地下,也易导致积水。举个例子,南昌路现在容易积水,这在若干年前不可想象——那时候南昌路附近是“洛河滩”,到处是土地,咋可能积水?
其实,要治本也有办法,那就是把全市有排水管道的地方全挖开,把管子加粗。显而易见,这个工作难度有多大,对市民生活的影响又有多大。
城市防汛,需要你我
群众的生命与财产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这些年,一到汛期,国内各城市“看海”的事情不断上演。内涝发生了,有的地方给出了“排涝防汛设施不能以极端天气的表现来检验”的解释,有的则抱怨“城市排水管道设计国家标准偏低”。这些说辞,谁都无法接受。
在老百姓的逻辑里,对排涝防汛设施最好的检验恰恰是“极端天气”;规划不够、投入不足等问题带来的内涝等“城市病”,不该让生活于其中的市民“埋单”。
事实上,对我们来说,在城市防汛方面是有一定优势的:我市地势西高东低,坡度较大,积水能够较快排出去;市区河渠较多,洛河在很大程度上让城市的积水有了“出口”。
“先急后缓、先易后难、先重点后一般”——这是我市实施积水点改造工程的原则。无论是重新铺设雨水管道,还是改造收水口、增加泵站力量,这些工作,洛阳今年一直在大力做,不少存在多年的积水点已得到彻底整治。而市区数百名防汛队员,每次暴雨袭来时,整日整夜蹲守积水点,甚至在紧急情况发生时置生死于度外,让人竖起大拇指。
可是,面对全市近4万个窨井,这些防汛队员心有余而力不足。去年,仅52人报名防汛志愿者,其中又以在校大学生和老人为主。问题是,上了年纪的人并不适合从事此项户外作业,城市主汛期内多数学生又将放假返乡——真正能发挥作用的志愿者,实在是少之又少。
可能造成城市内涝的暴雨一年中的次数并不多。清理一下井盖上的杂物,将积水情况及时汇报给防汛部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城市防汛出一把力,帮一下身边的人,在这个城市中,应当有更多的青年人站出来。
只有更多的人加入进来,才能让防汛工作在暴雨袭来时不会“手忙脚乱”——一名志愿者有事赶不到积水点,附近还有志愿者能赶来支援!
我们也盼望防汛部门能将志愿者招募工作做得更细、更主动一些。
比如,能不能详细说明哪个区域的积水点最需要人、需要多少人:这样,有意报名者报名时心里更有数,甚至可以“定向”报名。
比如,能不能发动积水点附近的单位,让其成为“城市防汛志愿服务单位”:以单位应征,需要时调配人手更有保障。
城市防汛,需要你我。洛阳的小伙子、老爷们儿,能助一把力,咱就别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