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名噪世界的‘大黄鸭’来武汉了”,6月1日,当地很多市民闻讯争睹“大黄鸭”风采,结果发现那是仅有一人高的“迷你小黄鸭”。记者就此采访主办方碧桂园,该开发商对此前自己宣传的“正版大黄鸭”的版权问题避而不谈,拒绝提供相关授权证明书。此外,在佛山等地都出现类似“小黄鸭”。(6月2日《长江日报》、今日本报B02版报道)
“门前大桥下,游过一群鸭;快来快来数一数,二四六七八……”今年六一,“大黄鸭”很忙,可惜的是,此“大黄鸭”非彼大黄鸭,是“山寨鸭”。
就像有网友说的:“看到人家的‘大黄鸭’出名了,你稍微动一下脑筋加一点自己的东西,难道不行啊?比如说,搞个大白鹅,或者来个大黄鸡,何必授人以柄复制一个大黄鸭呢?”
脸红的不该只是“山寨鸭”。急功近利的抄袭、复制我们还见得少吗?衣服、手机、建筑甚至文化统统可以“山寨”——钱是不费脑筋地挣了,后果是创新意识的枯竭,是“山寨经济学”挖下的一个个“发展陷阱”。
假如孩子们知道自己看到的“大黄鸭”只是一只“山寨鸭”,他们会不会以为,任何东西都是可以跟风“山寨”的?而且,不需负责、不用脸红?
这,想来就让人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