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拨打正规的120急救电话,却等来一辆假冒的120急救车——近日,一次未能成功的转院,造成温州市民黄先生命悬一线。经查,“山寨急救车”隶属温州华侨骨伤医院,该院副院长吕爱莲在接受采访时笑答:我们是缺,缺管理。(见本报今日B05版报道)
不难看出,“山寨急救车”其实绝非“山寨”一辆急救车便算大功告成——急救车虽然是“山寨”不假,可人家所获得的急救需求信息不仅童叟无欺,而且还是绝对第一时间的。
从“山寨急救车”的司机口中,我们已不难听出大体的真相。为了演好这出“山寨大戏”,驾驶员不得不一人分饰多角:既要“代表120”联系病人家属、同病人家属签合同,又要负责寻找执业医师跟车。
更骇人听闻的是,4000元的急救车费用,给发信息的人提成高达20%。如此利益驱动下,急救信息优先供给有利可图的“山寨急救车”,自然也就并不意外了。
令人震惊的是,原本应当属于公益平台的120信息,竟然成了“山寨急救车”的帮凶甚至幕后推手。公共利益沦为商品,患者的急救信息都可以被售卖,比“山寨急救车”更要命的,恐怕是急救平台的“商业化沦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