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夜,窗外雨声淅沥,室内静谧清凄,“老病孤舟”的二人世界总有隐隐的悲怆。老妻耐不得孤寂,早早地上床假寐。我是难以成眠的夜猫子,照旧蛰居书房,独守孤灯,随意翻看一本禅诗,不知不觉中进入悟禅的境地。
据说,中国历代禅诗有3万多首,可谓洋洋大观,其中不乏上乘之作,传至今日仍人气不减。
所谓禅诗,即以禅意为诗,以诗入禅,参禅悟禅机,以感悟示人,禅理与诗趣巧妙融合,读来令人受益良多。历代禅诗在中国文学宝库里都占有重要地位。
六祖慧能大师的《无像偈》五言禅诗富有佛理禅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历代文人对此耳熟能详,吟诵不息,因为它超凡脱俗,空灵飘逸,人的精神状态和处世修为达到此种境界,还有什么拿不起放不下呢?
王维《鸟鸣涧》诗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此诗可谓字字蕴禅意,悠悠气韵深。如此静动和谐,诗画氤氲,意趣悠远,人文融通,令人掩卷遐思。孟浩然的“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是说义公和尚的禅心,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诗由景清写到心静,构思奇巧而意境高远,启迪读者向佛自悟。杜荀鹤的“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乍看似有逃避世俗的狡黠,细想却颇有几分做人的哲理。
宋代一名尼姑的悟道诗颇有意趣:“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昨夜深雪里,独有数枝开。梅为春之首,寻春探梅,贵在心灵上的禅机领会,唯有心灵淡雅素净之人,才能“寻、踏、笑、嗅”豁然开朗,悟破禅机,最先寻觅到心里的春天。所谓心至而春早,心善而神知,心灵纯净无邪的人,总能领悟到意境圆融的大自然之美,陶冶和升华自己的灵魂。
唐代一位禅师有禅诗曰:“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真是轻灵而富有哲理的感悟。没有退却就没有前进,必要的后退正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前进,排除杂念、心地清净是基础,大道无术,灵魂升华是关键。悟破了退与进的禅机,修炼了睿智的心神,还怕达不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境界吗?
六根不清净必然吃苦头,这并非某一个人的悲剧。如今读读禅诗,领悟禅机,把握做人弄文之道,岂不乐乎?
窗外雨声声声悦耳,书斋读诗诗诗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