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我市拟于7月召开城市居民生活供暖价格改革调整听证会。按相关规定,市发改委将公开征集听证会参加人,想当消费者代表或参加旁听,请在本周五前报名。(见本报昨日A02版报道)
供暖价格是涨是降、咋涨咋降,事关千家万户利益。我市拟召开供暖价格听证会并公开征集参加人,释放出一种开放的态度,不管其结果如何,都会引人关注。
很多人都明白,无论是水、电、暖、气的价格调整,还是城市发展的重大政策,听证会都是一个广泛听取意见的重要形式,也是一个各方利益博弈的开放平台。通过召开听证会,达成有广泛共识的决策,无疑会降低决策执行成本,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然而,现实却是,咱老百姓对于听证会的热情并不高。正如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政治参与蓝皮书》指出,政策听证会、政策方案意见征求等制度安排的实际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而不是弱化了政策过程,导致中国民众的“政策参与”认知远高于实际参与。
这很好理解,当听证会异化为“听涨会”,成为一种流于形式的“走过场”,大多数人感觉自己“被代表”了,参与不参都意义不大的想法根深蒂固时,又有谁还会对听证会“感冒”呢?
不可否认,现有听证会制度确实存在漏洞,需要一步步完善。但我们是否就该因此放弃自身权利,冷漠、“失声”甚至远离事关切身利益的公共决策进程,抑或是等着他人去努力,自己搭便车?在笔者看来,不仅不该缺席,反而更应主动地参与进来。
或许参与者的声音很弱,但汇聚起来就会响亮,虽然最终会获得怎样的反馈,能否对供暖价格调整有所影响,这些尚且不知,但只要积极参与进来,传递意见,表达诉求,这本身就是一种成熟公民意识的觉醒。
当然,参与听证会不是简单地说“不”,更不能情绪化地发牢骚,而是要抓住这个开放的平台,理性、客观、公正地提出意见与建议,如此,才能更有效地去影响决策、维护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