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一件对邓丽君非常重要的事,就是第一个邓丽君歌迷俱乐部“香港青丽之友会”的成立,这件事看来微不足道,日后的影响却很深远。
1972年6月1日,“香港青丽之友会”成立后,几乎每半年一次,配合邓丽君到香港时举行聚会。
如今,香港邓丽君歌迷会成员已有数百人,年龄最大的超过70岁,最小的才14岁,大家平时多行善事,持续为她传播爱心。每年5月8日的怀念邓丽君之旅,他们组团来台湾,到金宝山的筠园为她扎玫瑰花圈,在她的坟前点香祈祷,围在一起轻轻地唱她的歌。他们还热心地照顾邓妈妈,陪着邓家的孩子们玩儿。
当时的香港歌迷会会长张艳玲是个短发、大眼睛的女孩,与邓丽君同岁,从17岁起就迷上了邓丽君的歌。邓丽君第一次来香港,在电视台播出她的专访时,张艳玲就爱上了她的纯真、善良。于是,她和五六十名歌迷一起,成立了“香港青丽之友会”。“青”指青山,当时他是最帅、最红的男歌手;“丽”就是指邓丽君。
虽然“香港青丽之友会”只维持两年就解散了,但喜欢邓丽君的人始终没有改变初衷,尤其是看到邓丽君数年来为慈善公益活动尽心尽力,便决定和她做一辈子的朋友。这群年轻的朋友就在1976年3月30日再度成立“香港邓丽君歌迷会”,每年定期与邓丽君聚会,他们知道她每次来香港演唱的时间。
二十几年来,这些歌迷每次都以“罗汉请观音”的方式请邓丽君吃饭,她们在马路上围住邓丽君,舍我其谁地“保护”她,一起去看电影时也是把邓丽君围在中间。邓丽君从未让歌迷们失望,始终保持亲切、大方、温柔的姿态,不摆架子,与她们在一起的时候,就像一个很平凡的小女孩,玩得很开心,并约好下次会面的时间,很少食言。她也只有在这些歌迷面前,才可以轻松地做自己,谈笑自如,不必设防。
邓丽君在保良局认养一男一女两个孤儿,也是歌迷陪她一块儿去的。张艳玲最佩服她的敬业态度,有时陪她一起去录音,她总是一个音符唱不好就要求重来,甚至飞到她在伦敦的老师那儿,练好后,再飞回来重录。这种执着精神应是她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另一位幸运的歌迷是明姊,当时她的弟弟正在香港宝丽金做事,得知邓丽君需要一个会烧饭的管家,他介绍了姐姐。她们在电话中聊得很开心,后来一见如故,从1989年到她去世的6年间,明姊和她几乎是寸步不离地生活在一起。不管在香港、在法国,明姊都负责料理她的一日三餐,即使在外录音,她也要明姊做好饭菜,送到录音室;连出国上飞机,她都带着明姊做的餐盒。
邓丽君待这些人就像亲姊妹,没事的时候会在家里教她们包水饺,很有耐心地教到她们都会包;她有时也教她们做面片儿。有时大家一起去吃法国餐,回来就和明姊研究酱汁怎么做。
有时候明姊在厨房洗菜、择菜、切菜,她就站在厨房门口和她拉家常,一聊就是几个小时。邓丽君很健谈、很幽默,使周围的人常笑得腮帮子痛,并不像外面传言的那样,邓丽君非常孤独、忧郁、痛苦,一回家就苦闷着不说话,那完全是不了解她的人想象出来的。
邓丽君从不把明姊当工人来看,她会要求明姊学开车、学英语、学游泳,还经常鼓励她平时要多读书,给她很充分的时间进修,绝不会故意派一大堆活儿给她。最温馨的是晚上两个人一起看电视,她会翻译节目的内容给她听。
1992年后,邓丽君已呈半退休状态。她在香港时早睡早起,起床喝一杯橙汁,看看报纸洗个澡,然后看书或听音乐,想好好休息一下。老牌影星林翠因气喘猝死时,她还向管家金美说:“林翠就是因为没有人在她身旁照顾,因气喘病发作没来得及救治才导致死亡的。”没想到,3年后她也以同样的方式离世。
邓丽君十分想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有一天,她从报纸上看到一家医院征求会包扎伤口的护工,她就打电话应征。那家医院没“敢”录用她,她因此失望了好久。
(摘自《绝响——永远的邓丽君》 姜捷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