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蒐驰骏骨,总辔俯长河。
霞处流萦锦,风前漾卷罗。
水花翻照树,堤兰倒插波。
岂必汾阴曲,秋云发棹歌。
(李世民《临洛水》)
这里只说李世民的洛阳情结,只说他的唐诗开启之功。
李世民指挥的洛阳战役,是唐代开国前的最后一次大战。武德三年,李世民受命统帅大军,进攻割据洛阳的王世充,将隋朝的残余势力及王世充等围困在洛阳城中,直至第二年王世充出城投降。
李世民在洛阳成就了功业,这就埋下了隐患。李渊安排李世民南征北战,却没有让他当太子,那不是要出事吗?李建成、李元吉加上李渊根本不是李世民的对手,他太强大了。那三个人,一个是笨蛋,一个是坏蛋,一个是老糊涂蛋,只能被淘汰出局。实际上李世民早就有了准备——在洛阳称帝。
李世民在洛阳设立了文学馆。他即位后下诏改洛阳为洛阳宫,在洛阳举行了第一次科举考试,他那浓重的洛阳情结决定了唐代的历史走向。他一生六次在洛阳长住,洛阳有他的豪华办公室。
格律诗是武则天时期宋之问和沈佺期、杜审言等人在洛阳城里鼓捣出来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实在这之前,喜欢唐诗的皇帝李世民,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写格律诗了,本诗就是明证。李世民徜徉在洛阳山水间,激情澎湃,写下了《临洛水》,描绘美丽的洛河风光。
这首诗的意思是春天狩猎在洛阳,驰骋在洛河边。霞光映射,洛水回旋。风吹水面,河水如帛。水花翻动,柳丝倒影。最后一联化用了汉武帝的《秋风辞》,其中有“秋风起兮白云飞”“泛楼船兮济汾河”“箫鼓鸣兮发棹歌”之句。想象一下唐代的洛河岸边吧:洛河里船只来往,蔚蓝的天空下,船工鼓棹而歌,歌声划过水面向东流去。
李世民与其他帝王相比,绝对是鹤立鸡群。大唐三百年风雅之盛,他有开启之功,他有文集四十卷,诗歌七十首。
有了这样一个喜欢诗并倡导诗的皇帝,这个朝代就有可能是一个诗歌的王朝。后来的武则天推波助澜,唐诗就这样飘过洛河,走向了海洋。洛阳作为格律诗的诞生地,自诗经、汉魏五言诗之后,诗歌掀起了第三次狂潮。
李世民、武则天一前一后撑起了一座城市的天空,中国文学的一座高峰也一同在洛阳崛起。洛阳注定要在这个辉煌的时代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