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1版:河 洛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导读
太平公主不怕热
李世民的唐诗开启之功
走进“历史之门”
【本版开设栏目】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3 年 7 月 31 日 星期    【打印】  
【娜说河洛】
“古人度夏趣多多”之二
太平公主不怕热
□记者 张丽娜
    不少人有“亲远疏近”的毛病,我也不例外——不管七大姑八大姨热不热,一门心思关心古人暑天怎么过:他们没空调、没电扇,睡得着吗?他们穿那么厚,不怕捂出痱子?不怕热死?

    我查了查古代的“新闻”,还真没发现被热死的,倒是有被冻死的,杜甫就见过“路有冻死骨”。

    这是因为古人有度夏的好伙伴,譬如“凉友”。洛阳的雅士今仍常言“凉友”,“凉友”其实就是扇子。

    扇子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河洛地区的先人就把野鸡毛扎在一起,取名障扇。商代都城在今日偃师,想来商王巡游河洛大地,是用鸡毛扇遮阳挡风的——扇子取凉,是西汉以后的事儿了。

    隋唐两代,流行的是细绢制成的纨扇,或称团扇,圆形,有柄,轻巧好用。唐代刘禹锡曾写诗“晓看纨扇恩情薄,夜觉纱灯刻数长”。这刘禹锡就是写“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那位,是咱洛阳老乡,与洛阳渊源颇深。

    在刘禹锡之前,武则天、太平公主也在洛阳城里摇过纨扇。扇扇子得自己做功,不过是将额头上的汗转移到胳膊上,所以贵族们更爱钻“空调房”。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载,“丁缓,长安巧工……又作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说这能工巧匠造了一个大机械扇,一个人就能扇得满屋子人打寒战。待到唐朝,民间能人又设计出一种木制器具,将水抽引上屋喷淋屋顶,再用水循环法驱动扇轮转摇,将水雾吹入屋内,凉爽堪比空调房。

    《唐语林》云“玄宗起殿……时毒方甚……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四隅积水帘飞洒,座内含冻”,说的就是这回事儿。

    太平公主是唐玄宗的姑姑,长住洛阳,想来洛阳少不了公主的一间“空调房”。

    太平公主穿得“薄、透、露”:露胸在唐朝是时尚,当时已经有低胸无袖装,女人穿,男人也穿。纱薄则说明织工技术好。唐朝外交官接待外使,外使问:“这是啥衣裳,这么薄?我都看见你胸口的痣了。”外交官哈哈一乐:“我穿了好多层纱呢!”

    外交官出席重要场合穿得周正,就跟咱会见贵宾要穿西装打领带一样,可别以为人人大夏天的都这么层层叠叠。

    《晋书·王羲之传》里有一个典故叫《东床快婿》,说的是太尉郗鉴想找一个女婿,相中了躺在东厢床上袒胸露怀吃东西的男子。

    袒胸露怀是重点,不但自个儿凉快,而且太尉欣赏。这可参见名画《韩熙载夜宴图》,那韩熙载就脱了鞋盘坐在椅子上,敞怀摇扇,可见其很时尚。

    古人还有竹床,睡上去格外清凉。洛宁素来产竹,所以洛阳从古到今都有竹床。我家就有一张,我妈现在都舍不得扔掉。

    竹床上再安上“竹夫人”——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中空,四周有风孔,收风窜散——就更清凉了。瓷枕也是清凉好伴侣,表面有一层釉,枕着不出痱子。

    即使凉友、水屋、竹床都不顶用,还可以心念取凉。“心静自然凉”这个度夏精髓古人是参得透的。

    可见我们实在无须为古人担忧,还是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吧。

3上一篇  下一篇4  
      

≡ 洛阳社区最新图片 ≡

≡ 洛阳社区热帖 ≡

≡ 房产家居 ≡

≡ 汽车时代 ≡

≡ 河洛文苑 ≡

≡ 馋猫大本营 ≡

≡ 聚焦河洛 ≡

≡ 亲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