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缺乏安全感,人与人之间失了信任,常有“智者”劝诫天真的糊涂虫:不要听人说了什么,要看人做了什么。
有些人既说又做,有些人只说不做或只做不说,也有些人既不做也不说。
譬如教师节到了,许多人会惦念自己的恩师,不过十有八九是在心里默默感谢一下,少有打电话、寄贺卡向恩师问好的;故地重游,千里迢迢去探望恩师的,更是少之又少。
有人还发现一个怪现象:毕业后,跟当年的老师互动频繁的,大多是当年在班里调皮捣蛋、桀骜不驯的“坏孩子”“怪孩子”。
曹操就是这样的典型。《三国演义》看多了的人,对曹操不会有多少好感,嫌其奸诈,鄙其薄情,恨他杀人不眨眼,称他为“奸雄”。
其实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是有情怀的。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说,少年曹操“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是个不务正业的纨绔子弟,出身不体面,父母也不怎么管他。
因此有人瞧不起曹操。南阳名士宗世林就自称有“松柏之志”,坚决不和曹操往来。
不过,仍有人看好曹操。东汉末年贤士、名震天下的清流乔玄,曾在洛阳为官,据说有一年,他偶然见了曹操,听其高谈阔论,惊其“才武绝人”,赏其胸怀大志,不由得击节赞叹:“小子,将来平定天下,非你莫属!”他还跟曹操开玩笑:“我死之后,你经过我的墓前,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我,我就咒你肚疼!”
这番知遇之恩,曹操记了一辈子。乔玄死后,曹操为恩师写了一篇祭文,直言“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怀旧惟顾,念之凄怆”,情真意切。
这是通过说来表达对恩师的怀念。
对于另一位恩师——洛阳名士蔡邕,曹操是用行动来表达感恩之情的。
董卓火烧洛阳城后,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被掳到大漠当了匈奴人的老婆。曹操忙着打天下,日理万机,仍忙里偷闲,特派使者携重金出使匈奴,赎回了恩师的爱女。后来,蔡文姬的再婚老公董祀犯了重罪,按律当斩,依照曹操的性格,是绝不会宽恕的,然而念及已故的恩师,曹操法外开恩,竟饶了董祀。这些在《后汉书·蔡邕传》里都有记载。
可见曹操还是相当有人情味的。他不会说:哎呀,我跟老师都好几年没见了,相见不如怀念,还是不要联系了。他也不会说:老师的徒弟那么多,他八成不记得我了,何必送上泛滥的祝福?
因为很多年不见,所以老师很想知道你还想不想见;因为许多学生都认为自己“多余”,所以真正给老师送上祝福的没几个。
我们祝福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心中还在挂念那个人,与人家记不记得自己、有多少人亲近那人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