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都路改造提升限行方案再进行微调:根据全市道路通行实际状况,从昨天起,摩托车不再限行。此消息一出,引来一片叫好。
九都路改造提升工程,与万千洛阳市民的出行息息相关。为了明天的通畅忍受一时的不便,这没有问题。交通状况是个动态的存在,堵到什么程度,哪种措施对缓解拥堵更有效、更容易被百姓接受,事先难以预料。所以,在决策的过程中,如何更多、更好地贴近实际、察纳雅言,十分重要。
回头来看,从洛南新区部分区域要单双号限行到洛河以南不再限行,从每日7时至20时限行到每日8时至19时限行,再到现在的取消摩托车限行,最初的限行方案已三次微调。其间,相关部门还与各界代表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这令人欣喜。
调整限行方案,相关部门自然不会毫无压力,也许会担心引来“朝令夕改”“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类的风凉话,但事实说明,这样的风凉话是少之又少的。政策走“回头路”,一点也不可怕,不能因为害怕走“回头路”而放弃更合理的选择。面对具体情况和民意及时做出调整,自然能引来好评。
对一项公共政策,政府部门会考虑行政效率,市民则考虑自身利益,这很正常。重要的是,决策过程应当充分尊重现实情况和民意。因为每一项公共政策面对的都是广泛的群体,其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实现公共利益。
政策出来了,可能在得到赞扬的同时引来反对声。如何认识两种声音背后的民意基础,考验着政策制定者的智慧。让利益相关群体的诉求得以充分表达并被倾听,让实际情况成为政策适时调整的依据,才能把事情办好。